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也是非常重要。我们先看雪公的讲要,《论语讲要》。『子曰』是孔子说。『参乎』,参是曾子的名字,他叫曾参。老师可以直接叫学生的名字。过去人都有名有字,名只有老师和父母可以叫,其他人不能叫,其他人只能叫他的字,不能叫名,叫名是对他的大不敬。连皇上也不能叫他的名,只能叫字。这是什麽?中国人重孝道、重师道,父母跟老师地位是平等的。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叫着他的名字说,「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叫着他的名字对曾子讲,「吾之道」,孔子说我的道,你可以一以贯之。这是对曾子一个考试,问他。「你跟我学那麽久了」。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一个门生,曾子曾经着《大学》,他也是孔子传人之一,后人把他推为宗圣。问他,「你可不可以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曾子明白了,说好。『唯』,唯唯诺诺,这中间也看出曾子对老师的恭敬,「尊长前,勿见能」。只是说知道,他在孔子面前没说。「孔子出」,孔子出去了,「门人不解」,其他的门生,孔子的弟子们不明白到底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这道是什麽道?这个贯是贯穿,怎麽有个道能够一以贯之,什麽意思?「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于是问曾子「何谓也」,这是什麽意思?「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是孔老夫子(夫子就是对老师的尊称),他的道就是『忠恕而已矣』。这是对这句《论语》的简单解释。我们来看雪公下面的开解。
「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一以贯之的贯就是贯穿,用什麽贯穿?用一个理贯穿,万事皆有其理。有理必定有事,有事必定有理。理只有一个,事是万事万物一切事,所以用这个理来贯穿。「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这样讲法也很好,孔子这个道可以用一个理贯穿,但是应用起来所谓「大用无方」,万事万物当中都能够落实这个理。而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理,这个理是什麽理?底下讲,「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这个理有入世的理,也有出世的理。入世是世间里头讲的;出世,这世间理讲不到,出世,世间以外。「而能一以贯之」,这个理能贯穿入世,也能贯穿出世,到底这个理是什麽理?「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这是我们雪公的理解。
其实孔子之道,也有出世之道,当然更有入世之道。孔子是入世,老子是出世。但是有一个贯穿入世、出世的理,这个理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曾子在这了解了,孔子一问,他就会心一笑,「唯」,他就明白了。别的人看不懂,到底孔子什麽意思?问曾子,曾子就回答「忠恕」两个字,什麽意思?「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汉朝先儒注解,尽己就是忠。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这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这个恕道,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能不能有一个字,我能够终身奉行的?夫子就告诉他,有,就是一个恕字。什麽叫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不能加给别人。所以恕,你看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你得站在别人那个立场上考虑问题。人家心里喜欢什麽,你就得给人什麽;人家心里不喜欢什麽,你不要给人家,这叫恕,如其心。
「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忠恕其实是世间圣贤讲的,但它却是暗合出世之道。孔老夫子讲的道,他是志于道,这个道不仅是世间之道,还包括出世道。我们相信孔子是大圣人,他也是出世证果的一个地位了,只是他身分还没有暴露出来,不知道他是哪地菩萨,但是他真的也证得出世道。《中庸》引孔子的话,「忠恕违道不远」。这个道,如果说忠恕就是道,那麽《中庸》里就不会有这句话,忠恕违道不远。违道不远说明只是近道,跟道不是很远,但还不是道。说明什麽?忠恕不是孔子追求的道,曾子所体会的也不仅是忠恕的世间道,肯定还有出世道,但是忠恕已经接近出世道。所以「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近就是近似的,虽然还不完全是这样,但是已经近似,你能做到忠恕,你与道不远了。从行忠恕之事入理体,因此可以讲忠恕能够一以贯之,以忠恕而贯穿这个道,最后真正入道。曾子的境界不如孔子,孔子已经是世出世道证得了,可是曾子其实,我们看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我们就了解,曾子还没完全证得孔子的道,但是近似。他说出忠恕两个字,可以近道,但是没有真正证道。当然他已经走对了方向,路子找对了;我们学曾子没错,我们也行忠恕,迟早有一天也能证道。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