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雪公《讲要》里头注解说,『见贤』的贤是贤人,「贤人高于君子」,这比君子要高。君子是入道第一个层次,再上去是贤人,再上去是圣人,等于是三个学位。这里的贤人比君子就高。「见之者,当自思惟,我当学习,与之齐等」,这是君子之所为。君子见到贤人,立刻生起向他学习的心,他自己想到要跟他齐等,能不能齐等?一定能齐等,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可成圣人,更何况成贤人?圣人是证了道的人,贤人虽未圆满证道,但是在证道的过程中,他在修行、修身。
见到『不贤』的,不贤者,这里讲「非谓小人,惟下于贤人而已」。所以不贤不是说这个人很不好,不是这样讲,他是比贤人低一等。君子比贤人低,他也属于不贤这一类。换句话说,他有行为上的瑕疵,他并不是一个完人,他有瑕疵,比贤人要下。「见之者,当自反省,我亦如此不贤乎?」君子常常都是反求诸己,自我检点,见到外面的这些人,立刻反省自己,这是君子学问。他反省,我看到这个人有瑕疵、有不足,我自己有没有?「于是乃能德学俱进」。这样的人,他的德行学问才能够不断进步。这样,贤与不贤都是我的老师,都能使我进步,这是君子善学。不善学的人见到贤人很讚叹,但是觉得自己不行,没办法跟他齐等,「人家是天生的贤德,我们比不上」,他不愿意去跟他学习,发不起志向来要跟他做得一样,自己退步、退心;见到不贤的人,他觉得这个人怎麽这麽差,生起批评的心,去那里评论,这是不善学。你看,错过了两位老师。蕅益大师对这段的注解说,「方是惭愧二字实义,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此圣贤佛祖总诀也」,这是点睛之笔。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这个是什麽?惭愧二字的实义。惭是内心良心发现,自责;愧是愧对别人。看到了贤者,立刻回头检点,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要自我勉励,这是属于惭愧。惭愧是善心所,人有惭愧心才是善人,没有惭愧心,这人基本上没得救。见到不贤的人,有缺点的,他又回头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有,自己也生惭愧,不会指责别人,立刻改自己;自己没有这个缺点,也要好好的防范自己不要犯同样的过错。这个是属于一般没有觉悟,世间君子的想法。
而真正觉悟的人,他看到人有不贤之处,他自己没有,也会生惭愧。惭愧哪来?自己的感召,为什麽我见到这些人有缺点?是我心中有不圆满的地方,感召到不圆满的境界,这种惭愧就更深了。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地球这麽多灾难,灾难属于不贤,青海地震,一千多人死难;欧洲冰岛火山大爆发,欧洲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天灾跟我有关係吗?一个没觉悟的人认为跟自己无关,觉悟的人他生惭愧心,「我有责任」。因为,我懂得天下兴亡我有责任,天下一事一物有不圆满,是我内心有不圆满。因为天下乃至宇宙,统统都是我自性变现。宇宙当中为什麽有不圆满的地方?正是体现出我的内心有不圆满。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见到不圆满的地方立刻反省改过,让自己的心能达到纯净纯善。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你的心真正圆满,无任何瑕疵,你再看看这个宇宙、这个地球,真的是和谐世界、和谐宇宙。这种惭愧是圣贤的惭愧。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