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孤』是孤寡、孤独,『邻』是邻居。雪公《讲要》当中说,他引《论语集解》,「《集解》何晏注」,何晏注的《论语集解》,他说,「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这个方,什麽意思?我们看底下,「此章依何氏之注即可」。先儒有不同的注解,雪公认为何晏的《论语集解》就可以了。邢昺有对《集解》的一个注解,《论语集解》的注解叫《邢疏》。邢昺是宋朝的大儒,他说「方以类聚」,这是讲何晏注解里面讲的方以类聚,「是《周易.系辞上》传文」。这是来自于《周易.系辞》这个传文。「方,是法术性行,各以其类相聚」。方是讲法术、性行,就是不同的法术,性可以解释为性格、行为,反正是不同的人,按照他们的类别聚集在一起,这是物以类聚的意思。「同志相求」,《集解》当中引用,「是引自《周易.干卦文言传》『同气相求』文」。在《周易.文言传》里面讲到的「同气相求」,在这里何晏解成「同志相求」。什麽意思?「意为志同者,互相求为朋友,故必有邻」。这是解释「德不孤,必有邻」,有志同道合的人、德行相似的人,就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做朋友,所以就必有邻居。

 

 

 

雪公底下又说,「经文必字,犹如诗眼,尤须注意」。这个「必有邻」的必字,就像诗文里头的诗眼,也就是那个字是最重要的,就像点睛之笔,要非常注意。「乱世,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为德未必有邻」。在乱世当中,乱世是什麽?小人当道。「小人道长」,就是小人当道;君子被压抑,不得伸张,这是「道消」。君子和小人,我们昨天有讲过,本篇里头就有好几章就说什麽是君子、什麽是小人。譬如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为公,大公无私;小人都为私,损人利己。要为德很难,这世道确实大家都自私自利,都是什麽?把别人的利益抢过来给自己,损人利己,所以「为德未必有邻」。你要是个君子,你反而觉得很孤独,「德不孤,必有邻」好像在现在乱世就觉得挺难做到,是不是这样?

 

 

 

「此为一般人所同感」,一般人是这个感觉,实际上并不如此。「如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德岂不孤欤?」孔子当年是处在乱世,他周游列国,处处想希望能够推行周公之治,把圣贤之道落实。但是没人肯,就是哪一个诸侯都不敢用他。为什麽?还是自私自利。担心孔子,「这个人太有智慧了、太能干,手下还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他要造反,谁都不是他对手」。所以谁也不敢用他,怕他夺权,怕他声望太高,功高过主,这是大忌,所以没人敢用他。「其道不行」,他的周公之道没办法推行,德好像真的孤了。他是大德,可是却被孤立起来。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底下雪公告诉我们,「然着书立说,有教无类,三千弟子,后世学人,皆是其邻」,这个讲得好。孔子虽然当时不得志,他想做官,没人用他,最后只好回到自己的老家鲁国去教书。你看他教了五年,六十八岁回到家乡,七十三岁走的。五年时间,自己作梦都没想到,竟然后人把他推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为什麽他有这样的成就?教学。「着书立说,有教无类」,这都是他教育工作。他写了很多书,相传像《春秋》、《孝经》、《易经》注解都是他写的;培养了三千门徒,个个都是贤人;乃至后世学人,你看二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读他的《论语》,学习他的教诲,「皆是其邻」,我们现在不也是孔子的邻居吗?

 

 

 

「故不论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终必有邻,而不孤也」。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