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勿厌故,勿喜新。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这就是所谓「喜新厌旧」,当我们看到喜新厌旧的人,你的内心会怎么样?可能会摇摇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什么叫人心不古?这个古是什么?是不是古板?不是。这个古,古朴,非常老实,待人厚道,这是古代的人心。所以俗话说的「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相处过程都有彼此的付出,还有对方给我们的恩义、情义,还有道义。所以我们讲到这里也会想到之前讲到的宋弘念旧。虽然有一个机会可以直接当汉光武帝的姐夫,一下子就变皇帝姐夫,这个机会是很特别,但是他是如如不动,还讲了两句话给皇帝听,哪两句话?我的坏习惯又来了,「贫贱之交不可忘」,你看『勿厌故,勿喜新』,「糟糠之妻不下堂」。诸位朋友,我们一起念一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您假如多念这些句子,保证你身体很强壮,那个叫养天地浩然之气,真的不盖你的。
  所以古代的人确确实实他的信义、他的道义看得比什么还重?比生命。纵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了,叫他违背道义,他也宁死不屈。所以像文天祥他已经被抓了,他还是从容就义。你看他在监狱里面写到「鼎镬甘如饴」,对於这些刑具他是完全不惧怕,只希望从容就义。所以因为有这种浩然之气,他的风范也影响了数百年的读书人,也影响到现在的我们。想起了文天祥,我们又要想起另外一句话,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荀巨伯,他去看望他一个生病的朋友。当时候的古人去探望朋友,是不是骑摩托车五分钟就到了?那可不是,都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过去。这一点我可以确定,大陆的山真的满多的。结果当他到的时候,正在照顾他的朋友,刚好他那个郡有盗贼侵入,对整个郡开始烧杀掳掠,所有的人都赶快逃命。结果因为他的朋友病重,动作不方便,就赶快跟他说:你赶快走,我已经没有能力走了,不要让他们伤害到你。结果荀巨伯就说:我假如走了,我就没有道义,所以我宁死也不可以走。结果盗贼一进来,荀巨伯就主动走出来对他们说:我朋友已经病重了,你不要再伤害他;假如你们要伤害就伤害我好了。那荀巨伯讲得非常的慷慨就义,结果这一些盗贼,因为前面的人统统都赶快逃跑了,居然有一个人不怕死在这里等著,而且又是为了什么?不让他们伤害他生病的朋友。这些盗贼了解以后也很感动,这些头目就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盗贼都撤走了。
  所以一个人的道义,一个人的真心,就可以唤醒他人的这一些道义之心。荀巨伯一个人的道义挽救了很多人的劫难、生命。历史上这样的好戏很多,最近有没有上演?最近这几十年有没有上演?应该有!比例怎么样?比较少。这也不能怪我们,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因为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到三代。所以我们看看古代人是可以念念为别人,现在的人头一个念头都是什么?比较为自己。所以愈为自己,人生的路愈狭窄。因为失道者寡助,而得道者必多助,反而当你的孩子从小有一个仁慈之心,他的路会愈走愈广。所以对於朋友、对於妻子我们都应该「勿厌故,勿喜新」。
  我记得在好多年前,我跟我一个初中的朋友借钱,跟他借了几万块钱。当他把钱领给我,然后就走了。那我就跟他说:你为什么没有问问看我要干什么?他说:认识这么久了,有什么好问的。所以这也流露出老朋友对我们的性格,对我们做人的一个本质,他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所以不用说太多,可以心心相知相印。
  那其实一个人如何「勿厌故,勿喜新」?如何从根本解决一个人喜新厌旧的习性?因为喜新厌旧就是不念旧,忘本,是吧?那怎么从根本解决?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请教诸位朋友,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为什么?你不知道上课到后面考试都很多吗?不能怪诸位,这要长期薰习。
  记不记得我们之前上课的时候提到,假如有一个女士,她刚好有一位男士在追求,追求了她三年,三年如一日,几乎是有求必应。晚上这位女士肚子饿了,打通电话给他,他会二话不说,马上买一个芝麻糊,还是杏仁糊,赶快送到她的家门口给她喝,喝完之后还会问她:够不够?我再去买。然后平常一放假,就赶快探听哪个饭店菜特别好吃,都赶快去订位子请她去吃。礼拜天早上,平常都睡到八、九点,跟她交往都五、六点就起来陪她爬山。但是也从来没陪过父母爬过山,也从来没请过父母去吃过饭。这个当局者迷:对我这么好。三年之后跟她求婚。刚好这个女士祖宗有德,所以她的一个长辈刚好是这一个男生的邻居,因为了解到他对父母不孝敬,赶快跟这个女士讲:他对父母不敬,你自己要考虑考虑。
  诸位朋友,要不要嫁?你们怎么这么理智?不过,听说太理智的女生都嫁不出去。所以我们从这里要了解到一个重点,当一个人他没有孝,他会忘本,他会没有情义、没有道义、没有恩义。因为父母是对他最大恩德的人,他都生不起这样的态度,那他为什么对这个女生这么好?所以人要冷静一点。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好的没有长,会长什么?你说好的没长,坏的也没长,有这档子事吗?学如逆水行舟,不是进铁定退。所以当这个情义、恩义没有建立起来,就会形成另外一个人生态度,叫利害。
  诸位朋友,有没有找到答案,为什么现在人与人相交往都觉得关系很不稳定?很不牢靠?因为现在人跟人关系建立在哪?利害多,常常都交往了很多年了,都感觉不到这一分很深的情谊。所以现在很多人谈恋爱,谈了好多年都不敢结婚,有没有?总觉得好像不怎么踏实,我们女性又很强调第六感。所以有了利害,他做事的标准就依这个。所以当看到对方年轻貌美,又在某某小学当老师,所以工作又稳定,有利可图,必然全力以赴。等追到了,结了婚,三年以后,你也帮他生了一个儿子,长的也白白胖胖的。但是因为生了孩子以后很辛劳,要照顾孩子,日也照顾,晚也照顾,所以长了几条皱纹,没有像以前这么年轻貌美。突然他在外面又看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这个时候从利变什么?利害的人只要能得到他要的,他都会不择手段。所以这个时候从利变什么?害。害要怎么办?怎么这个男生讲这么大声?除掉!你们说的,我可不干。
  所以你看,没有道义就会做出很薄情的事情,所以这个动作一做,悲剧就出来了,离婚率上升。离婚率一上升,孩子又缺乏稳定的家庭照顾,所以犯罪率就开始了。所以整个社会结构是牵一发动全身。每一对夫妻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夫妻关系只要不稳固,整个社会必然动乱。所以现在犯罪率也愈来愈高。所以要让人不薄情,不厌故,不喜新,根源要从哪里教起?对!所以「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面对我们现在的小孩一定要教。面对大人?要教,但是教的方法不一样,小孩还可以用说的,大人要怎么样?要用做的,要用德行来感化他。他应该慢慢的也懂得迷途知返。
  所以「勿厌故,勿喜新」。当一个人很厚道,他不只会对人念恩念情,甚至於对物也会很有感情。比方说这个衣服是他母亲亲手帮他织的,因为他对父母有情义,所以看到这衣服一定会非常爱惜,很可能一件衣服穿多少年?几十年。当他能够体谅别人的辛劳,所有亲人买给他的东西,他绝对不会糟蹋。因为他这一分孝、这一分恭敬已经成了他的存心。所以对事对物的恭敬,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的恭敬之上。所以从根本来讲,还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义、珍惜恩义。

 


 
  周泳杉老师解读: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是念子,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從這裡開始做,這是下手處。明白了這個果益之後,從哪裡下手?第一條,『己有能,勿自私』,就是「布施」。什麼是布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服務,就是全心全力的服務。人生的目的在哪裡?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為大眾服務,這就是他的下手處。什麼東西可以服務?我們很容易想到財富可以服務,我可以拿金錢來服務,我可以拿體力來服務,這是屬於內財。我可以拿我的智慧經驗來服務,我也可以拿我的言語關懷來服務,這服務的面向就很多,方方面面都能服務,但是什麼叫真的服務?他不要求回報,完全的不要求回報,這是真正的服務。再來只有一個念頭,這個是我應該做的,就怕怎麼樣?我做得不夠,就怕做得不夠。所以「己有能,勿自私」,這就是修道第一個下手處。
  【己有能。勿自私。】
  強調那個『私』字,你看重要!這是施眼。就像我們看私,最重要的眼睛就是這個字,「勿自私」,就是這個字。所以捐不捐?捐什麼?這個重點要把它搞清楚,在用心。我們覺得也很擔憂的是教育,現在都往腦在發展,沒往心在發展。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的孩子腦力很發達,可是怎麼樣?不會用心,他沒有辦法用心去領悟。他的腦子很發達,邏輯推演能力很強,可是感受力很弱,這也是我們擔心的事情。所以這個教育要教布施,布施絕不是在攀比,大家要注意不是在攀比。末學跟大家舉個例子,就是學校有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回去跟爸爸要二十塊錢,這是中國大陸的例子,中國大陸有一種紙幣是面額就是二十塊的,爸爸就拿了一個面額二十塊的給他。孩子就說「爸爸,我要兩張十塊的。」爸爸說「那不是一樣嗎?」他說「不一樣,爸爸,不一樣。」「哪裡不一樣?」「我這兩張十塊的我要分兩次送到教務處,做什麼?拾金不昧。」就是我可以送兩次十塊的,我就有兩次拾金不昧的記錄,就能記兩次嘉獎。大家要曉得,這個事情好還是不好?你看這麼小就會騙人,這個錢不是他去撿的,而是他跟他爸爸要的。換句話說,他是拿錢去買什麼?買榮譽。可是他的父親居然跟他說,「你好聰明。」這大家就知道了,我們現在是在增加腦力沒有在增加什麼?我們的感受力、我們的領悟力,我們的用心沒有在增加這個。所以這是教育的引導重要,非常的重要。布施這裡不是在攀比,不是,而是在什麼?強調用心,真能用心,一文可消千劫之罪,這是真的。所以進修的第一步是布施,當然我們初學,從比較容易布施的開始下手,但是這一條一定要做,無論如何一定要做,才能怎麼樣?才能轉變我們的命運。第二條:
  【人所能。勿輕訾。】
  這個『訾』是毀謗的意思,人家有能力,你不要毀謗他,要怎麼樣?要讚歎他、要稱讚他。一方面降伏自己的傲慢跟嫉妒的習氣,一方面鼓勵別人做得更好,隨喜他的功德。這是第二步,「謙讚」,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個儒家跟佛法都講到,不可以自讚毀他,不能說自己,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不能吹牛,不能夠說自己多厲害,這個不可以。但是我們又很擔心,為什麼?現在競選大家曉得,競選你不說自己好怎麼行?這個風氣,確實我們現在學儒,覺得很困難,很難下手,不容易下手。而別人,我們要讚歎別人,讚歎他什麼?讚歎他與八德相應的這些德行。與性德相應的德行,我們要讚歎他,不應吝於讚歎,為什麼?因為我們讚歎了人家,人家會做得更好。而他做跟我做一不一樣?一樣,這個態度非常的重要。所謂「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個態度重要。古人都有這個態度,為什麼?心量很大。
  這是歷史記載的,有一次楚國的人掉了一把弓,很好的弓掉了,人家就問他你掉了這把弓,心疼不疼?會不會很心疼?他說不會,為什麼?因為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我掉了這把弓箭沒關係,楚國人撿去了一樣,一家人對吧!我的弓跟楚國人的弓那不是一樣嗎?他撿去了。孔老夫子聽到了很讚歎,他老人家就講了,「不如講楚人失弓,天下人得弓」,你看這個心量又擴大了。所以「見人之得,如己之得」,你們家幸福美滿,跟我家幸福美滿一樣;你們家和睦相處,跟我們家和睦相處一樣。我希望你們家也和睦相處對吧!態度非常的重要,「人所能,勿輕訾」,不要輕視他,不要毀謗他,這個心態就能讓我們的用心轉變。你看拓開心量,都在轉我們那顆自私自利的心,把它轉過來,這個轉化是關鍵。為什麼?沒有這個轉化,就停留在「入則孝」那個基礎裡面,這個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真正的孝道也不可能圓滿。所以要經過這個轉化,這是第二步,這是第二種方法。第三種方法: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在培養什麼?平等,平等心。富跟貧這都是什麼?都是境界。故跟新這也是境界,對待這些境界平等一如,這是轉化用心的另外一種練習,我們要做這個練習,否則我們沒辦法平等。前面講的普愛跟平等,這個用心靠什麼轉?靠這個。如果我們對待境界,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浮動的,一點定功都沒有,我們就受影響,動心了,動心不可能普愛、不可能平等,一定是私愛、一定是偏愛,一定的。所以要學這個,這是第三個戊三。再來: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是慈悲,這是對人要關懷,我們現在話就是關懷,要照顧,這裡講的都是什麼?原理原則,不是只有這條,這條是大原則。你看『人不閒,勿事攪』,為什麼?因為我關懷他,我知道他現在正在忙,我不能去打擾他。現在他可能在吃飯,吃飯時間到,我不能打手機給他,為什麼?怕他消化不良對吧!他現在是吃飯時間,我最好不要在那個時候登門拜訪,為什麼?人家在吃飯,怕打擾人家吃飯。人家在辦公的時候,上班時間盡量不要去打擾人家,譬如說公務人員在上班時間,我們又去打擾人家,那他上班的時間就被我們打擾。你看心裡真的有對方,關懷對方、照顧對方,這是平等、普愛的基礎,學習就從這裡學起。如果連這個敏感度我們都沒有,那確實我們很難做到「汎愛眾」,很難!
  再來,『人不安,勿話擾』,人家在那裡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確實觀察到了之後,先不去打擾他,讓他可以靜一靜。這都是原理原則,有了這個原理原則,他就可以拓展開來,在任何的環境之下,我們都把別人放在心裡,慢慢的我們那顆心柔軟了,這是培養柔軟心才能「汎愛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也是對自己,培養一顆清淨心而說的。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別人有短我們去揭,別人有私我們去說,這個人心裡不乾淨、不清淨。我們前面說到的,專門盯著別人的過失在看,這個人觀察自己的能力就降低。君子應該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自己責備要深一點,對別人要能夠諒解,我們要能體諒別人、要寬恕別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是專門對培養自己的清淨心而說,而心愈清淨我們就愈平等,就能平等。換句話說,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平等?心不清淨見人的過失,這個我們知道。所以在明朝的時候,文徵明這個人他個性就不喜歡聽人的過失,所以人家在講過失的時候,他總是百般的方便把這個談話給轉掉。當然意思就是說不讓人家難受,把他那個話給他轉掉,使不得言,讓他沒有辦法再繼續講別人的壞話。
  再來,漢朝的馬伏波將軍,這個馬將軍他曾經對他的侄子就講,我願意我這一生最想看到的,「吾願汝曹」,我希望你們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聽到人家有過失,聽到人家有一條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聽到父母的名字,什麼意思?我們前面講「稱尊長,勿呼名」,不能叫父母的名諱,所以他說「耳可得聞,口不得而言」。這可以聽,但是不能講,為什麼?你不能把人家嘴巴塞住,叫他不要講對吧!可是你聽了之後聽如不聽,你不能講,這是馬伏波將軍講的。
  再來,龜山的楊先生,楊龜山先生他就講,對過失他比馬伏波將軍更深一層,他說口固不得言,就是嘴巴固然不能講別人的過失,耳朵最好也不要聽,為什麼?就落印象了!你知道那個人有過失,以後下次看到那個人心裡總是覺得怪怪的,人很難不落印象。換句話說,人很難平等,知道他有那個過失的時候,就很難對他不另眼相看。這裡有個前輩他說古人就講捏造歌謠的,外界在捏造一些歌謠,非為不當作,不但不應該去做這些說人家過失的歌謠,而且也不應該去聽,為什麼?徒損心術,讓自己的清淨心被破壞,長浮華的風氣。這就告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已經擴大到什麼?一切的綺語不要聽。為什麼?都會影響我們的清淨心。這是擺在最後這一條,表示這一條重要,這一條是我們修道的,就轉化我們用心,開拓我們心量,非常重要的提醒,不見世間過非常重要的提醒。這句是「進修」。
  再來,下面「長施普澤」,我們就知道前面那一段利益的是誰?自利,這一段以後是利他。「汎愛眾」自己怎麼先做到?自利,自修前面這一段講的。後面這一段真正要愛眾,要讓社會大眾,要讓凡是人都得到我們的愛,要怎麼做?就這一段要講的。我們就要知道,要讓一切的人都得到我們的愛心怎麼做?什麼樣的做法是最徹底的、是最圓滿的?給他錢嗎?不是的。為什麼?因為我沒那麼多錢,即使有天下的財富你都不能每個人都救濟到,不可能,你救濟不到。而且講老實話,我們愈研究經典,我們就愈體察到,貧窮怎麼來的,貧窮是精神上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貧窮。所以貧窮怎麼來的?是他知見不夠端正來的,他的看法、想法、做法有問題,所以他貧窮,這是貧窮的根源。所以我們拿任何的財物去救濟他、去幫助他,那不是真正的、徹底的愛他,那不叫汎愛眾,那只是暫時性的解除他的困難而已,暫時的。所謂救急不救窮,因為窮無法救,窮一定不是物質生活的窮,都是因為他不明理所造成的,不明理才會窮,這一定要修道的人才能夠比較有深刻的體會,這很重要。所以怎麼樣來愛眾?教育,辦教育才能夠真正的汎愛眾。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是讲人不可以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如果是表现在对自己的生活物品上面,这就造成了奢侈浪费了,我们的衣服、鞋帽这些物品,小心地、爱惜地用能够用很久,不能说这个衣服旧了,这个鞋旧了,就不穿了,穿出去怕笑死人。我们老法师说:“笑死是他死,你又没有死!”所以心有个主宰,常常放在道上,就不会以衣食为忧,就不会喜新厌旧,不会去赶潮流,追时髦。养自己的谦德,养自己的俭朴。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生就守住俭,对自己生活要求降到最低的程度,一天只吃一顿饭,穿的衣服,外衣因为要穿出去见人,所以都没有补丁。内衣都是补了又补,连袜子破了,都是补了又补。我去年到过台中莲社,去参拜雪庐老人当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看到老人家当年用的物品,真的是非常难得,衣服都是破的,补了很多补丁的,床铺所用的物品都是非常旧的,从来不愿意去换新的,这是惜福,懂得惜福就有福,这个福如果不懂得珍惜,甚至奢侈浪费,那这个人就没有福。为什么呢?因为骄奢淫逸的家庭,往往没几年就败坏了,我们说的丧家子,就是骄奢淫逸的人,他就会败家。
  所以看一个家庭能不能长久,从他的生活态度就能看到。喜新厌旧,现在社会上成为一种潮流了,不仅衣着上,用的物品上追求潮流,每年都是追求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就连对象都有喜新厌旧!现在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而且每年都在攀升,都是因为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没有道义,没有情义,没有恩义,所以这个家庭怎么能够长久呢?根据2004年的统计,说台湾地区有13万对新人结婚,可是同年离婚的有6.2万对,13万里面有6.2万,基本是一半。结婚有一半是离婚,这还得了啊!所以喜新厌旧是很大的罪业。一个家庭破裂了,直接影响到孩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破裂对社会和谐就有很大伤害。
  看看古人那种道义,我们就应该学习。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宋弘,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看中了宋弘,希望能够嫁给他,可是宋弘有妻室了。于是光武帝就想给姐姐做媒,来到宋弘家里跟他讲,他讲得很巧妙,“听说一个人富贵了,就要换朋友了,就要换妻室了,这对不对啊?”那么宋弘马上就了解了皇帝的心思了,于是就说了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的朋友那是道义上结合的朋友,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呢?糟糠之妻就是过去同甘苦,共患难的,怎么可以离弃呢?怎么可以喜新厌旧呢?所以光武帝一听佩服啊。宋弘当时这样的品德,整个朝廷上下都赞叹。皇亲国戚他都不做,他为了道义,他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所以满朝文武都很讲道义。宋弘以一个人持身严谨,他就能够影响到一个社会,正所谓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