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第22期:余庆和余殃
大家好,我是自求多福。
 
前面介绍了一些史书中记载的因果案例。有足够真诚态度的人看了这些案例,就会开始以开放的态度,承认因果报应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有一些善于诡辩的人会说:“这有什么?我能找到更多坏人做坏事还获得大富贵的历史案例。”的确在历史上,有很多做了不仁义的事还是能得到功名富贵的人,甚至做了皇帝的都有。可是,要知道很多因果是涉及前世今生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得到大富贵,有可能是因为他过去世做了大善事,积累了大福报,这一世因缘成熟,即便做了一些不仁义的事依然能得到大富贵。但是今世做不仁义的事会在以后受报。凡人用肉眼看不到其背后深层次的前因后果,会愚昧地认为做好事不会有好报,还认为要用损人利己的心态去争权夺势,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大部分人是看不到一个人的前世和后世的,所以对因果的道理不相信也很正常。可是要知道,一个人的祖辈和后辈的情况往往能被观察到。《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传统文化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感召”。什么样的人,就会感召什么样的后代。一个人造下了善恶的因,虽然我们看不到他转世后的情况,但是他这一世所感召来的子孙,大概也会造了相似的善恶之因,这些善恶之因的果报往往能在这些子孙的身上被观察到。所以《易经》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积善之家的后代子孙一定会有喜庆,反之,积不善之家的后代子孙一定会有灾殃。这个“必”字,说得既坚定又肯定,没有丝毫的模棱两可。我们以这个角度,通过对一些案例的观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
 
下面还是列举一些来自二十四史的真实历史故事。
 
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于定国,其父亲于公是县衙掌理狱讼的官吏。他判断狱讼公平允当,被判的人,莫不心服口服,毫无怨恨。当时东海有个孝妇,年少守寡,抚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后来婆婆不想拖累她而上吊自杀。婆婆的女儿却认为是这个孝妇杀死了母亲,于是向官吏告发,官吏逮捕了这个孝妇。经过严加烤打审问,孝妇被迫认罪。案件上报到府中,于公认为这个妇女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闻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听,于公争辩,但无法改变结果,于是抱着那件案子,在府上痛哭,然后借口有病辞职离去。太守最终还是判孝妇死刑。孝妇死后,东海郡内枯旱,三年不雨,五谷不熟。后来新太守上任,占卜询问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该被判死刑,前太守强行判决,灾祸的根源就在这里吧?”于是太守亲自祭祀孝妇坟墓,并在墓前立碑表彰。天立即下大雨,庄稼丰收。郡中因此非常敬重于公。 后来于公闾门坏了,相亲父老要共同为他修理,于公说:“门可做高大些,使能容驷马高盖车进入,我治理狱讼多阴德,未曾冤枉于人,将来子孙必有昌盛显贵者。”其子于定国为廷尉官掌刑辟,治狱亦小心谨慎,以公平宽恕著称当世。当时朝野赞叹称颂说:“张释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定国为廷尉,百姓自以为不冤。” 后来宣帝任用于定国为丞相,封西平侯,享年七十余岁善终,追封为安侯。其子于永,以孝传闻于当世,官至御史大夫,数代封侯传诵于世。
 
汉武帝时期,丙吉曾做过廷尉。武帝晚年,江充以巫蛊事诬陷太子据,太子全家皆连坐受害。当时皇曾孙出生数月,也因太子的事被囚狱中。丙吉奉诏治巫蛊狱,心知太子受冤枉,怜悯皇曾孙无辜进监狱,特选派谨慎忠厚女子,保护养育。自己则每天再三来狱探望。还用自己的财物为其提供衣食。在皇曾孙生病期间,多次增加饮食和医药供给,对皇曾孙关怀备至。武帝后元二年,望气者声称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听到后便下诏,凡囚拘狱中犯人,无论轻重罪状,一概处死。使者夜间抵达,丙吉闭门拒见,说到:“其他人无辜处死尚且不可,何况皇上亲曾孙呢?”双方相持至天亮。使者未能入内,返回后便向武帝奏报此事并弹劾丙吉。武帝听到丙吉的话却幡然醒悟,赦免了天下囚犯。郡邸狱中的囚犯因丙吉的庇护得以幸存。皇曾孙被赦免后,丙吉闻知故太子妃史良娣外家有母贞君及兄恭,便将皇曾孙托付史氏教养。到了昌邑王被废,朝廷议立新帝,尚未决定时,丙吉建议霍光说:“当今社稷宗庙,天下群生之命,全在将军之举,皇曾孙病已在宫妃外家,已十九年,博通经术,才能优异,仁慈爱人,行为安详而节和,可以嗣孝昭皇帝之后,愿将军详大义,决定大策。”霍光听许,于是迎立皇曾孙病已即位,是为宣帝。丙吉为人深沉厚道,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闭口不提自己过去对宣帝的恩德,因此朝廷没有人知道他的功绩。后来有宫婢自说保育之功,言辞中牵引到廷尉丙吉知道内情状况。宣帝亲自见问丙吉,然后才知丙吉有旧恩。宣帝对他这种不居功的德行,大为称叹,于是封为博阳侯。丙吉临当封侯时,忽然生了大病。宣帝担心丙吉一病不起,太子太傅夏侯胜说:“丙吉不会死的。臣听说有阴德的人,不仅自己会得到福报,福泽还会延及子孙。如今丙吉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善报,所以他的病不是会致死的病。请陛下宽心。”不久丙吉果然痊愈,受封博阳侯,五年后担任了丞相,世称贤相。丙吉原本出身于掌管刑狱法律的小官吏,后来学习了《诗经》和《礼记》,精通其中的大道理。等到他担任丞相职位时,待人宽厚仁恕,崇尚礼让。下属官员有罪过或不称职的,他就给予长期休假,始终不去审查追究。有客人对丙吉说:“您作为汉朝的丞相,奸邪官吏谋取私利却得不到惩罚。”丙吉回答:“在三公这样的高位上却以查处官吏闻名,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可耻的。”后来继任者沿袭了这个做法,于是形成惯例——公府不主动查办属官,就是从丙吉开始的。丙吉去世后被追加封号为“定”,子孙继承侯位,直至王莽篡汉时才绝。
 
以上两则真实历史故事出自《汉书》。
 
汉明帝时期,楚王刘英反叛。案件交由各郡重新审理。三公府认为袁安擅长处理复杂案件,任命他为楚郡太守。当时受刘英供词牵连而被囚禁的有几千人,明帝非常愤怒,官吏审讯得很急迫,犯人痛苦之下虚假认罪,很多人因此丧命。袁安到任后,没进官府,先去查看监狱,审查那些没有确凿证据的人,列出名单上报,希望释放他们。府丞和属吏都跪地劝阻,认为这样做是偏袒反贼,按法律要同罪论处。袁安说:“如果有错,责任由我这个做太守的一人承担,不会连累你们。”于是分别详细上奏。明帝有所醒悟,立即批准,得以释放的有四百多家。一年多后袁安任河南尹。他施政以严明著称,但从未因贪污罪名审问过人。常说:“凡是读书做官的人,高的希望做到宰相,低的也想当州郡长官。在圣明时代禁锢百姓,不是我这个京兆尹忍心做的事。”听到的人都感动自勉。他在任十年,京城秩序井然,名声震动朝廷。建初八年升任太仆。袁安父亲去世时,母亲让他去寻找墓地,路上遇到三位书生问他去哪。袁安说明缘故后,书生指着一处说:“葬在这里,后代会成为上公。”转眼就不见了踪影,袁安觉得很奇异。于是将父亲葬在那片地上,此后家族世代兴盛显赫。袁安的儿子袁京、袁敞最为知名,都官至司空。京的儿子汤,官居太尉。汤的儿子逢,位居司空,隗位列太傅。表面上是神明指授吉地应验,实由袁安累积阴德感召,所遗下的善报。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出自《后汉书》。
 
唐朝的徐有功曾任蒲州司法参军,为政宽厚仁恕,不忍心用杖刑惩罚百姓,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于是互相约定说:“谁要是犯了过错,被徐参军责打,大家就一起排斥他。”结果终此一生,从不责打一人。后来他多次升迁,做到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害怕唐朝的旧大臣们图谋反对自己。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人揣摩她的心意,设立了许多专门的监狱,大肆抓捕将相高官,让他们互相牵连揭发。暗中罗织罪名,严刑拷打,手段残酷至极。他们还诬陷天下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派出使者迅速前往各地查办,一律以“谋反”定罪。官吏们争着看谁更能罗织罪名、陷人于罪。武则天则用官职和赏赐来鼓励他们。因此,告发谋反的人一天到晚不断。整个朝廷和民间都震惊恐惧,没有人敢说一句公道话。只有徐有功屡次冒犯武则天的威严,据理力争,为蒙冤的人辩白是非。由此蒙他护救的百姓有数十多家,许多死刑重罪,常获免死,天下称颂他为仁人。又曾因力争李行褒罪不应诛及亲族,酷吏周兴奏有功故意救出反叛众囚,应当处斩。武则天只免其官,不久因念有功用法公平仁恕,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朝野远近闻知,莫不相贺。当时来俊臣、周兴、索元礼及武承嗣等奸臣联合诬陷狄仁杰等忠臣七人谋反,极力奏请斩杀。有功独挺身辩护说:“陛下有好生大德,俊臣等不能顺美,反要劝陛下为暴主,究竟是何心意,请陛下明察!”又曾为豫王妃窦氏之母庞氏伸冤,力争不应处斩。监察御史薛季昶因此弹劾有功,说他袒护大逆谋反的罪犯,按律应当处以死刑并在闹市公开处决。手下小吏含着泪把这一消息告诉有功。有功感叹说:“难道唯独我一人会死,他人都永远不死吗?”于是从容不迫地步行回家,闭门熟睡,置死生于度外。武则天召见他,责问说:“你近来审理案件,常常判决过轻,放人太多,这是为什么?”有功回答说:“如果因宽宥而放错了人,那只是我作为臣子的小过失;而爱护生命、使百姓活命,是陛下的大仁德。”武则天听了,默然不语。庞氏因此得以免除死刑,改判为流放;有功也被罢免官职,贬为平民。后来被重新起用,授任左司郎中。后来又转任司刑少卿。他与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告他放纵谋反的同党,企图陷害。过了很久,皇甫文备因犯罪被关进监狱,有功却依法将他救出。有人问他:“他过去曾把你陷于死地,你如今却救他性命,这是为什么呢?”有功回答说:“你所说的,是个人的怨恨;我所坚守的,是国家的法律。我不能因为私人的恩怨而损害公义。”有功曾对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所审理的,都是人命攸关的大事,绝不能曲从上意、歪曲事实,用虚假的言辞来苟且偷生、保全自己。”因此,有功在审理案件时,始终坚持公平正直,依据法律为蒙受冤屈的人辩护。他一生中曾三次因坚持正义而被判死刑。每当面临死刑时,他都神情坦然,毫不忧惧;后来被赦免,也并不欣喜。武则天也因此更加敬重他的品格。他所保全、救活的人非常多,使得当时那些残酷的酷吏稍有收敛,但酷吏们也因此把他视作仇敌。不久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一班迎合圣旨取宠的酷吏,相继遭受诛杀,而有功却声誉日渐隆重,官居司仆少卿,荣显善终。去世时,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司刑卿。史臣称赞说:“徐有功从不因为唐朝与武周政权的更替而改变自己的忠心,他始终如一地坚守法律的公正。他甘愿亲身赴死,也要拯救那些无辜将死之人。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多疑残忍的君主和残酷暴虐的酷吏之间,以宽恕之心立身处世,对内遏制了酷吏肆虐的暴行,使天下百姓不至于被冤狱之火彻底吞噬。这样的人,真可以称得上是‘仁人’啊!”唐中宗即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派遣使者到他家中吊唁祭奠,赐布帛一百段,并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唐玄宗开元初年,当年曾被徐有功救下的窦希瑊等人,主动请求将自己的官职让给有功的儿子徐惀,以报答当年的恩德。朝廷因此任命徐惀为大理司直,后又升迁为恭陵令。有功第五代孙徐商,官至太子太保,商的儿子徐彦位登宰相,封齐国公,世代荣显。唐武宗会昌中追赠有功谥号“忠正”。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出自《新唐书》。
 
下面再看一些近代的真实案例。
 
聂云台先生是曾国藩先生的外孙,他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书中记载了先生通过对上海和自己家乡几十年的观察,而发现的一些事实: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等为官清廉的人,其后代多数是人才;同时期,如广东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通过鸦片发大财的,但几十年后,他们的家业均已没落,其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
 
还举了一些详细的例子。其中之一是江西周翁的例子。当时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商户劝募捐款。湘潭分号经理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周翁知道后嫌他擅作主张捐得太多,大发雷霆。当时周翁已经是拥有数百万银两的大富翁,却连零头都不舍得捐出。后来有人问他如何发到如此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而已”。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每房分到三百万。不过仅仅经过十几年,这些遗产就被败光了。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作些好事,但也遭遇种种意外衰耗,所余钱财也变得很少了。按常理来说,每房三百万不会一起败得如此之快。但这就是事实。这位周翁是做正当生意,并未取非分之财。但只是因为心里悭贪,很少施舍救助贫困之人,眼见饥荒也不肯出钱救济,没有仁慈平等的心念,其后代就遭受了这样的余殃。
 
《保富法》中还列举了一些其他案例,并详细分析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这里不再一一列出,强烈推荐有兴趣者认真阅读这本书。
 
下面是另一个近代的真实故事。清朝晚期,海南文昌县有一位非常有德的长者叫韩鸿翼,是崇尚儒家观念的商人。因为过于热心慈善,经常赈济当地穷苦人,以至于渐渐地把家财耗尽了。他也被当地的人尊称为“先生”。韩鸿翼老先生步入晚年时,家中景况已经不好,渐趋穷困潦倒。老先生有一位儿子名叫韩教准,小时候被过继给无子女的舅父,改姓宋,名字也改为耀如。宋耀如后来成为一名牧师,经商变得十分富有,还是孙中山的有力支持者。后来生了六个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安、宋子良。长女宋霭龄嫁给了财政部长孔祥熙;二女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后来还当了副主席;三女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次子宋子良,曾担任外交部总务司司长、中国国货银行总经理、广东财政厅厅长等职务;三子宋子安曾任中国国货银行监察、香港广东银行董事长。一位商人不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的享受而积财,却把财富大部份捐献给了穷苦乡民,以致自己晚年穷困潦倒。但他的孙辈却个个都是建树显达、闻名全国的能人。
 
由此,我们观察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发达,只要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查询,追溯到他的上一辈,甚至他的祖辈,就必定能找到其中原因,必定能验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从而进一步验证因果报应的真实存在。
 
再看外国的一个近代的统计研究。美国学者Winship在1900年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两个家族,跟踪他们近两百年以来的繁衍发展。写成《Jukes-Edwards》一书。两个同时代的人,一个是信基督教的爱德华兹,另一个是著名无神论宗师马克·尤克斯。马克·尤克斯曾对爱德华兹说:“你所信仰的基督,我永远不会信!”这两个人,其各自的家族200年后的情况如何呢?有信仰的爱德华兹,其家族人口数:1394人。其中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70位律师,3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作家,300位牧师、神学家,3位议员,一位副总统。无神论者马克.尤克斯,其家族人口总数:903人,其中 310位流氓,130位坐牢13年以上,7位杀人犯,100位酒徒,60位小偷,190位妓女,20名商人,其中10名是在监狱学会经商的。在信仰的背后,爱德华兹家族种下了善的种子,使得其家族能够得到如此好的发展。
 
通过以上多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坚定地相信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