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里面对这段话的解释。这段话是讲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当时「思归鲁国」,周游列国,就想到要回家乡,鲁国是孔子的家乡,漂泊在外,确确实实难免有这种思乡的心情,所以发此感叹。『归与归与』,这个「归与」就是讲「回鲁也」,回鲁国。为什麽讲两次?讲了两个归与,这是「再言,加重其词」,说两次是为了加重语气,加重这个意思。「小子,是指在鲁之弟子」,孔子有很多弟子,有的跟着孔子周游,有的还在鲁国。孔子在这里讲『吾党之小子』,就是讲我在鲁国的那些弟子们。这里「党,谓志同道合者」,是讲跟孔子志同道合的人,都是为了推行周公之道,都是为了一生能成圣成贤,所以称为吾党,跟孔子同道的人。『狂简』,「狂者,进取」,狂是讲进取的意思,这里不是贬义,是褒义。「简」,孔安国注释,称为大。所以「狂简者」,志在大道的意思,「志在大道,而忽其小事」。

 

 

 

一个人能够真正立志成圣贤,很多的小事也就不会放在心上,譬如说衣食、生活、享受、名利,甚至乃至婚姻。凡是有关于自己身家之事,都是小事。他心里装的是天下万民,希望天下万民都能够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他向往的是大同世界,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这里讲『斐然成章』,「斐然二句,意为文章等已有成就可观,然尚未明大道,不知所以裁定,故须回鲁调理之」。这是孔子说他在鲁国的弟子们,已经有很好的学问,「斐然成章」,是讲他们的文章可以称为斐然可观,相当有成就,这些弟子都很好学。但是虽有文章,还未明大道。文章实际上也包括德行、学问,不只是他写文章那个文章。正如子贡说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讲的性与天道,就是大道。也就是说,孔子的这些弟子们已经很有德行学问,但是还没真正悟明心性,还没有认得宇宙本体,还没有开大悟,所以需要孔子回去给他们点化。『不知所以裁之』,就是不知所以裁定,如何让他们提升,不仅是升堂,还要入室。有了基础的人,遇到老师一个点化,可能就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就点通了。这一通,就通到自性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称为大圣人。所以需要孔子回鲁国调理之,来点化他们。

 

 

 

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们那种慈爱心,真正是循循善诱,依照学习的次第,一步一步的拉着弟子提升,哪怕弟子们不在身边,但是孔子却是日夜没有忘记他们。我们说父母生养我们的身命,身体来自于父母;可是老师生养我们的慧命,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我们能不能够真正成圣成贤,全靠老师带领,这是老师的恩德,不亚于父母。不仅不亚于父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何以见得?因为身命只有我们这一世,父母对我们的爱仅限于一生一世;可是要是我们得了慧命,慧命是生生世世带得走的,所以老师对我们的恩惠不只在这一生,是多生多世的。我们从孔子这段话里面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存心,念念不忘提携弟子,让弟子们能够早日入道。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想到要回归故里,那是在鲁哀公三年,当时孔子年已六十。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注解,「木铎之任,菩萨之心」。注得很简单,但是把孔子当时的存心全都给我们烘托出来。「木铎」这个名词也是来自于《论语》当中,在第三篇第二十四章。当时孔子见到一个高人,这个高人求见孔子,「仪封人请见」,在仪地这个地方,有一位守地区的官员,他是一位高人,他要拜见孔子。「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前面我们有讲过这一段,说君子,每个君子到我们这,我没有说见不到的。意思是说我很想见孔子,孔子也是君子,我一定要见他。所以「从者见之」,从者是跟从孔子的弟子们,给他做引见。学生们等于是给老师做保护一样,不是让老师什麽人都见,先弟子们在外面进行一些筛选,值得见的弟子引见。

 

 

 

结果引见之后,仪封人「出曰」,出来了,跟孔子见了面。出来跟孔子弟子们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这个二三子是对孔子的弟子来讲的,说你们这些弟子们不需要担心孔子之道没有人知道。这个「丧」就好像上天没有给孔子足够的机会,让他出来施展抱负,就这个意思。当时确确实实孔子怀才不遇,弟子们也当然难免有很多的感慨,怎麽上天没有给我们孔子老师一个好机会,让他能够施展政治抱负,普利大众百姓?这位仪封人等于是安慰他们,也是鼓励他们,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下已经很久没有道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给予夫子一个使命,做什麽?做木铎。木铎是什麽?是一种铃铛,外面是金属做的,像铜这些金属做的铃铛,它的舌是木头做,金口木舌这个铃铛,敲起来很响。这是比喻什麽?孔子在施教的时候,就好像振动铃铛,让大家都能够警醒,就所谓号令天下的意思。所以木铎用来比喻在这样天下无道的时候,正是孔子出来恢复礼乐、推行礼制,施教于天下,这麽一个比喻。所以蕅益大师讲,「木铎之任」,任就是任务,孔子肩负着救化世人的任务,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