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是孔子评论『宁武子』这个人,当然评论他,是举出他这些贤良的方面让我们学习。《雪公讲要》里面说,「宁武子,马融注,『卫大夫宁俞。武,諡也』。」汉朝大儒马融注解当中说,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也是孔子时代的人,他叫宁俞,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諡号,死了以后君王封给他的一个号,所以称为宁武子。宁武子有本事,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就是国家要是有道的话,他就有智慧了;如果国家没有道的话,他就变得好像一个愚人,默默无闻。

 

 

 

我们看孔安国注,「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愚,是假的愚,叫大智若愚。而且他,这个佯是假装,装得很像,似实,好像看起来真的像他是个愚蠢的人。所以说是『不可及也』,装得这麽像,很难做到。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大智慧,装出来那麽愚蠢,人家都看不出来。这是什麽?「卫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施其能,是谓智也」。这个国家如果有讲道德,确实是国家大治的时候,宁武子能够出来施展他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是他的智,智慧,他的智慧也高于别人,所以他才能得到国家领导的任用。可是「邦无道,则韬其光,是谓愚也」。如果是乱世的时候,一看这国家领导人没有智慧、昏庸无能,人民百姓也是民不聊生,你想救没办法救,这时候怎麽办?宁武子就能够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才华隐没起来,不露才华,人家也不知道他是有才华的人,所以也不会找他出来。因为他不想出来,不想在这个国家同流合污,而且,即使是有这个能力,也没办法真正得到重用。因为他有道,人家无道,人家一定排挤他,所以他也没办法真正施展他的才能,没办法得到国君的信任。国君是无道昏君,往往爱听小人言,爱听谗言,你即使是很有才华、很有忠义,人家讲两句话,可能就把你拉出去杀头了,不如就韬光养晦好了。这是什麽?装愚痴。「此愚即是智」,这个愚不是真正的愚,就是智慧。「否则邦有道时,何能变为智者?」如果他这个愚不是智,就不会说当这个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出来做智者。他懂得识时务,看清楚因缘时节,该不该出来。「武子之智,他人学之可及。然其愚也,他人学之不及」。宁武子的智慧,在有智慧的时候,他施展才华,别人能学到他,也有人能赶得上;可是他愚的时候,大智若愚,他再表现出愚的这一面,人家就学不来。说明他的这种智慧比常人更加高超,而且他的修养特别好,能做到什麽?「『人不知,而不愠』,是其不可及之故」。人家不知道他的时候、不了解他的时候、不赏识他的时候,他心里没有丝毫不满。自古以来都有一些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的时候,都会心有怨言,都有不平,这是愠。可是宁武子能够「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是人家不可及的地方,赶不上他。他的修养好、心量大,知道什麽时候该进、什麽时候该退,完全随顺天时、地利、人和。「此古人所难能」,这是古人很难做到的地方。

 

 

 

「惟秦之五羖(音古)大夫百里奚,方在虞时,以及逃楚时,似之」。有没有古人做到?有,但是很少,这里雪公举出一位做得到的。这是什麽?讲秦国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孟子讲「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身为贤才,也是春秋时候的人。他为什麽称为五羖大夫?这个羖是羊字边,是什麽东西?就是羊皮。他是被别人用五张羊皮买来的,所以称为五羖大夫,这个人原来是在虞国做大夫。秦国秦缪公的时候,秦缪公五年(就是公元前六百五十五年的时候),晋国晋献公就要讨伐虢国,虢国和虞国这两个国家是相邻的。晋献公就要借虞国的道,来讨伐虢国。结果把虢国灭了,在回程的路上,顺便也把虞国给灭了,一灭灭了两个国家,还俘虏了虞国的国君和百里奚。当时百里奚就做为晋献公女儿出嫁的时候一个家奴,他因为已经沦为亡国的大夫,是个奴隶了,就跟着晋献公的女儿出嫁到了秦国(出嫁就成为秦缪公的夫人),百里奚就逃离到秦国。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