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也是孔子的学生,他做『武城』邑的宰官。孔子就问他,『子曰:女得人焉尔乎?』这个「尔」有几种说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看到《雪公讲要》里面,他说这个尔,古本上是耳朵的耳,也有的文本里面就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尔。这个考证,雪公考证得非常详细。因为我们学《论语》比较重视义理的分析,对于文字训诂我们可以简略一些,我们就不再对于这个尔字做太深入的分析研究,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雪公的注解。雪公引经据典,证明这个尔,「女得人焉尔乎」,这个「焉尔」就是做「于此」来解,这个尔就是此,此是此地。「子游为武城宰」,此地就是武城邑这个地方。所以「女得人焉尔乎?」这个话意思就是,你于此,武城这个地方,得到人才了吗?就这个意思。
在古时候,为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本地区发掘人才,向国家推荐有贤德的人,这也是为官者在这个地区的一项功绩。如果这个官员在任期当中,没有发现任何人才,没有向国家举荐人才,这个是属于失职。我想,这个理念可能就源自于《论语》这章。你看,孔子见到子游去做官,他问「你得到了人才没有?你有没有在你管辖的武城邑发掘出贤才?」这样问子游。子游也发现人才了,所以『曰:有澹台灭明者』,他举荐了一位,是叫澹台灭明,后来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澹台是复姓,姓澹台,名灭明。
他到底有什麽贤德?子游在这里举出两个例子,第一是『行不由径』,也就是讲他走路的时候行不由径。在古代周朝的时候,他们是用井田制。就是一块田当中画出九个块,九个方块,大概每一块是一百亩,九个方块就是九百亩。中间那一块是公田,国家的公有的田,外面的八块(就是刚好画一个井字,就分成九块,外面八块)是私田,所以叫井田,这井田制。路是在井田以外的,叫路,里头的那个井字(那个小路)就属于径。在周朝,按照周礼,人走路不能跑到别人私田里头,除非你是那个地方的主人,或者是你在那里耕种。你要是路过那个地方,你要走外面的路,不能走进里头的径,你抄小路、走捷径,这是不合礼的。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他走路真的很守规矩,只在路上走,不在径上走。要知道,周朝周公制礼,八百年,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这个礼的条文虽在,可是基本没什麽人在遵守,谁都想贪个方便,走捷径,但是唯有澹台灭明依然守着这个周礼,很难得。证明他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重礼守戒,他不会胡来。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开慧,人能守戒、守规矩,他心是定的。《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他的心向往圣贤之道,所以他的行为很守规矩,知止他就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的心很静,很安;「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智慧、智虑。朱子解释「虑」,叫处事周详,他遇到事情办事,他会办得很妥当、周详,这是智慧。我们讲深思熟虑,这是很有智慧,办得一点差错都没有。这个智慧是因为他心是定的,他才能有这个智慧,所以由定开慧。「虑而后能得」,他才能得成圣贤。澹台灭明这个人守规矩,证明他就有戒定慧的功夫。即使天下人都不守礼,但是澹台灭明他还守着礼,所以子游讚赏他、推荐他。
第二个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澹台灭明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同跟孔子学习。但是,因为子游是做官的,所以如果不是公事,子羽(就是澹台灭明)不会去造访子游。这个「偃之室」,就是子游的住所。换句话说,澹台灭明是一个很守本分的人。守本分,品行就端正,他绝对不会有丝毫攀缘的企图,也不会因为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就藉着这个关係为自己办点什麽事。现在人都很兴拉关係,跟一个官员有关係,正好可以图点利益。但是子羽(澹台灭明)从来没这麽做,很廉洁、无私,这是一个人才。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