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这是孔子给我们讲的一段话。『孟之反』是一个人,是鲁国大夫,他姓孟,名之侧,他的名字也叫孟之反。『不伐』的伐,按照《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说,「伐,夸功也」,这是自己夸自己的功劳,这叫伐。颜回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伐善,不会自己夸自己是善,绝对不自己邀功。「孟之反不伐」,这是孔子讚叹他不夸功。底下举出他的一个实例,『奔而殿』,朱子的解释说,「奔,败走也」。这是什麽?

 

 

 

根据《左传》记载,在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跟鲁国有一场战役,结果那场战役鲁国大败,这个「奔」就是鲁国的军队败走了。殿,「军后曰殿」,在兵败的时候,孟之反他是殿后的,在整个军队的最后,走在最后。也就是他对敌人进行反抗,保护军队撤退,叫殿后。所以奔而殿,就是当军队败走的时候,他在殿后,还继续抵抗敌军,掩护我军后退,这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打败仗要撤走的时候,他走在最后,这是勇敢的人,所以他也受到国人的称讚。但是孟之反不邀功,等到回到国内的时候,他将入国门就『策其马』。《朱子集注》说,「策,鞭也」,就是打一下自己的(鞭打自己的)马,进入国门。然后告诉国人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个意思就是,这不是我自己很勇敢在后面殿后,是因为我的马不能够撤退。「马不进也」,这个进就是回去,我的马不肯回去,牠要前进跟敌人继续作战。他「策其马」就做一个动作,还给国人看看,「你看,不是我自己要进国门的,是这个马把我带进来的。我自己其实没什麽功劳,都是我的马让我这麽做的」,这个是不自夸、不邀功,这是一种美德。所以孔子称讚他是「不伐」,就这个意思。可见得孔子对于不伐善、不夸功的人非常的讚叹。

 

 

 

有一种说法是说这场战役,孔子的两个弟子也参加了,冉求和樊迟都领兵进行迎击,也建立了大功。但是孔子唯恐冉求和樊迟这两个弟子,会因为功劳而得意忘形,所以故意称讚孟之反,也有的是这麽说。雪公讲这属于臆测,没有什麽依据。总之,孔子在这里讚叹的是不夸功的人。我们来看《朱子集注》当中,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他引宋儒谢良佐的话,「谢氏曰:人能操无欲上人之心,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无足道矣。然不知学者欲上人之心无时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为法矣」。谢良佐这里说到,人如果能够时时保持着无欲上人之心,上人就是超过别人,他不想超过别人,这叫无欲上人,这是一种谦卑的心态。人守着谦,老子《道德经》里面讲,「不敢为天下先」,守着谦卑,自自然然人欲日消、天理日明。人的欲望总是想冒头、总是想挑尖,你守着谦卑,不敢为天下先,不夸功、不自伐,你人欲日消。跟人欲相对的是天理,天理日明。朱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天理的障碍。天理,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良心,天理良心。但是,这天理良心现在被人欲覆盖,这里的欲,尤其是指对名利的欲望,邀功、伐善都是有名闻利养的心。如果心里不执着名闻利养,怎麽会邀功伐善?所以在这里,孔子教我们断除名闻利养,断贪,然后能显明我们的天理、我们的明德。「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无足道矣」。对那些喜欢自夸的人,爱表功,做了一点点,吹得很大,深怕别人不知道,到处去说自己做了什麽什麽好事,有什麽什麽功劳,这种人无足道也。他人欲太强了,名闻利养的心太强,他对于天理很难恢复,也就是说要明明德他没指望。我们恩师常讲,你要入圣贤之门,首先要断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得断掉,你才能到圣贤大门口,还没入门,但是到大门口了。再要想入门,那就得下学上达,你就能入门口,入进去了。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