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根据《雪公讲要》,我们来看「包注」,这是包咸注解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这讲我们求学问,求学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之者』,就我们知道、我们能理解,对于圣贤的学问知道个大概,能理解一二,这种往往功夫不得力。要什麽人才能得力?他得『好之者』,这功夫得力,他喜好,为什麽会喜好?因为他得到一点受用,尝到一点法喜,可是他还没有证得,但是他的功夫比知之者更加笃实。「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这个功夫又再深一层到『乐知者』,他以求学为乐,真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尝到味道了,这个法乐涌现出来。人有了法乐他就不会退转,不退步了,只有进步。为什麽?这是他一种享受。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乐在哪?乐于道,他真正得道了,那功夫就深,他绝对不会退回羡慕富贵名利,那是凡人,他不会退下来做凡人,他已经是圣人。这个知、好、乐三个字,包咸在这里是用来说求学之事,实际上所有的事我们都可以类推。譬如说你有一项工作,你这个工作要想做得好,你只是知道怎麽做,和你喜欢做它,和以做这个为享受,这三个层次是不一样。

 

 

 

做任何的事我们都以此类推,只要是好事,我们应该不断提升我们的心境,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譬如说妳是个家庭主妇,怎样去实践这句话?我每天做家务、做饭。如果妳只知道怎麽做饭,但是不喜欢做饭,那是个很苦恼的事情。天天要面对,家务自己不做没人做,先生可能又出去外面要工作,男主外、女主内。妳主内的也得要培养对这个工作的兴趣,光知道怎麽做,不行,妳要有兴趣做。怎麽做?妳得要埋头做下去,而且要花心思去钻研,要笃行之。然后慢慢妳做着,妳可以做饭做出很多花样来,熟能生巧,做得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吃,大家都很讚叹妳。妳觉得原来做饭也是一种享受,这是乐之者,妳就不会退了,妳天天乐此不疲。这举一个例子说。我们不论做什麽事,都要培养我们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只要它是正当的工作,是有利于人群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慢慢提升自己的心境,争取从不厌烦提升到喜欢它,再提升到以此为乐。当然,求学更需要如此,尤其是学圣贤之道。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里面讲,「知之者,是指求学之人而言,原来不知之事,今求知之。知之,即是求知其然之谓」。我们譬如说学习儒家的学问,读《论语》,这一句我们先要知其然,把它的意思弄清楚、把道理弄明白,这是知,原来不知,现在知了。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他得先要知。知怎麽来?学,你得先学。所以大家很难得,天天来一起学习《论语》,但是可能现在只是在知之的阶段,有没有好之?你是不是真喜欢?这个还要再进一步观察。到「好之者,是已知其然,进而求知其所以然」,你已经知道圣贤之道该怎麽学,进而还要「求知其所以然」,我要更求知为什麽要学。我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麽样的境界、以及会遇到什麽样可能的障碍,我怎样去克服,这是所以然。我如何真正在我本分的工作岗位上、我家庭角色里头,我去践行圣贤之道,这是把你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你去践行。在践行的过程中,你就要学而时习,你就有习了,习就是实践,实践就有不亦悦乎,就有一点喜悦出来。虽然可能只是一点点,你觉得真的过去的心境跟现在心境不一样,现在心境烦恼少了,快乐多了;自私少了,想人的时候多了,想自己的时候少了,慈悲心增长。这就是你慢慢有体会,你就来兴趣了,学这个真有好处,真是学一点做一点,不错,得点利益、得点受用了。继续努力,再提升就是乐之者。「乐之者,已知其所以然,是以乐之」。到什麽地位上你才真正知道所以然?你证得了圣贤境界,你才叫全知,你知道圆满,对其然、其所以然都已经完全明瞭了。我们用修学的过程来讲,这个知之者是属于信解的阶段,你首先相信圣贤学问有好处,你才会学。有什麽好处?你得要学,你能理解了,到信解。可是光是知之而不去力行,是有解无行,那没有真正的受用,必须知了就去做,解了就要行,真向君子的境界去迈步,然后你慢慢功夫得力,你在行的过程中,但是还未证。你有爱好的心,你喜欢学圣贤之道,因为什麽?你学了之后你变化气质。人家也觉得你变化了,你自己也真正感觉到变化,原来是一个小人,现在有点像君子了。之后,真正你证得了君子的境界,那你就是真的快乐无比。像颜子不改其乐,像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吃的饭菜很清澹,「疏食」,稀粥烂菜;饮的是水,没有茶、没有饮料;枕的是自己的手,把它曲起来,枕在手臂上,「曲肱而枕之」,没有枕头,但是这样清澹的生活,乐在其中。为什麽?你得道了,这叫证。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