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个『中』是讲中根。人有根性不同,根性怎麽讲?一般讲智慧、悟性,浅显的来讲就是接受的程度,一般有上、中、下三根。《雪公讲要》里面讲,「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儒的注疏里面,都先概略的来分上中下三品,这是就人的智力分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为九品」,三三得九,「此犹粗分」,这还是粗的分法。「若细分则品级更多」,实在讲,人的品级是很多很多,无量,每个人的根性都不一样。这里孔子讲的中根以上我们才能跟他讲上,这个『上』是什麽?是讲到性与天命之学。一般人不那麽好懂,因为它很抽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境界。如果根器很差的,你跟他讲,讲不明白,对牛弹琴。这讲到道、讲到自性,我们在《论语》讲解当中也讲了不少,你能听得懂,说明你是中根以上;要是听不懂,你就不必要理解。因为我们讲,也是要对上中下三根都要普被,我们也讲到一些好理解的,我们就理解那好理解的。慢慢要提升自己,对于讲到性与天道的学问,我们要有几分契入才行。
孔子这里讲的,不是在给我们搞歧视,中根以下的就不要他了,歧视中下根性的人。不是,孔子有教无类,怎麽能歧视?这是希望把那中下根人提升,慢慢的把他变成中根以上,最好是上上根。能不能够提升?肯定能,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觉。每个人的根性跟圣人无二无异,只是每个人的障碍多少不一样,这障碍就来自于妄想分别执着。随着你不断的学习,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不断的提升,你障碍愈来愈少;损之又损,你障碍愈来愈少,你的根性就愈来愈提升,就这个道理。所以一部《论语》,我们现在才讲到第六篇,可能讲到第十篇,你就从下根变成中根了;讲到第十五篇,可能就中根变成上根;讲完了之后,你变成上上根。
雪公这里讲,「上上之人是圣人」,你就变成圣人了,圣人是所谓「生而知之者」。实际上生而知之的人,我们在历史上只看到一位,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生而知之。当然他生而知之还要靠一个缘,就是他听到《金刚经》,听到半部他就悟了。然后去找五祖忍和尚求法,忍和尚叫他去舂米,他没文化,舂米去,做义工。做了八个月的义工,然后才点化他,跟他再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言下大悟,就成佛了,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五祖给他印证,把衣钵就传给他了。他得到衣钵才二十四岁,年轻人,这是上上根人。他的根性,说老实话,超过孔子,因为孔子自己说老实话,他自己要学而知之,他不是生而知之。这三种人,上上的人是生而知之。上上以下,这都属于学而知之,你要靠学,你才能知。实在是根性很差的,困而知之。学,他不肯学,圣贤之道他觉得没意思,他去玩很有意思,他去搞五欲六尘享受,搞贪瞋痴慢,造恶、造业,最后碰钉子得报应,可能身体完了,或者是可能家庭闹矛盾、破裂了,或者自己犯了恶,最后遭到法律的惩处或者天地的报应,这时候碰得头破血流,他才知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时候他才肯学,困而知之。遇到困境他才回头,那属于下根人。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