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这个变,是变入佳境,变好了,是这个意思。齐和鲁都是当时春秋的诸侯国,它们是相邻的,鲁国是夫子的家乡。这里讲的『齐一变,至于鲁』,就是齐国一变,就可以变成像鲁国一样。鲁国一变,至于正道。这是什麽原因?因为当时齐鲁两国,乃至诸侯,春秋列国,都已经无道了,所谓礼崩乐坏,都需要变,变是它回归到道上来。但是鲁国比齐国要好,鲁国只需要一变就能够至于道,齐国它需要两变,先到鲁,再到道。
在历史上讲,齐国是姜太公受封之国。当时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封诸侯国土,所有的功臣、皇族都得到了封地。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他得到了齐国的封地,齐国注重武功;鲁国是周公受封之地,注重文治,两国方向不一样。根据《史记》记载,最初的时候,太公到了齐国,五个月就能够向周公汇报政绩了,他们治国很有方;伯禽到了鲁国,伯禽是周公之子,三年之后才报政绩,就是他比较缓慢。周公就知道齐国因为他比较注重功效,所以他比较快,后世齐国一定强过鲁国。我们讲它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很容易发展起来,比较强大,它会强大过鲁国。但是必定是先鲁而亡,发展得快,最后它也灭亡得快。果不其然。后来齐国逐渐演变,它是行霸道,鲁行王道,所以鲁国在春秋列国里面算是最讲礼的国了,齐国讲究功利。在周公的时候是这样的状况,但是到了周朝末年春秋时代,鲁国也是不符合周礼了。鲁国是三家执政,三家大夫把持了朝政,鲁国国君已经没有任何的权力,听命于三家。这是不符合礼的,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这属于无道的状态。孔子当年就非常希望先将鲁国转变成一个符合周礼的国家,然后它就能带动齐国、带动其他诸侯恢复周公之治,这种政治理想是非常好的。所以孔子在这里给我们说出这个道理,为什麽我们应该在鲁国先要恢复礼制?因为『鲁一变,至于道』。鲁国现在虽然是无道、无礼,但是它比齐国要强,齐国是急功好利,不能行仁。鲁国,周公之后,总有一些影子在,周公好礼,所以鲁国人都好礼,感应得孔子、孟子都出生于那个地方,毕竟是礼义之邦。所以,要推行礼制,先从鲁国开始。夫子发这种感言,也是勉励鲁国去革新,去恢复原来的道统,就能够帮助齐国也回归。齐国要跳两级,先变成像鲁国一样,再回归到道上。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