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段典故很有名,是孔老夫子到卫国去的时候,跟南子见面,讲这事情。见了南子之后,子路就很不高兴,是这麽一个事情。我们先看《雪公讲要》里面,他引《集解》,是何晏的《论语集解》,「孔安国等以为,南子者,卫灵公夫人也,淫乱,而灵公惑之」。这个南子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位淫荡的女子,她是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比她年长很多岁,是年纪比较老了把她娶来。她是淫乱、不贞,但是灵公却非常宠爱她,对她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甚至国家大事、朝政的事情,全都依她、听她的话,所以南子当时相当有势力。「孔子见之者,欲因以说灵公,使行治道也」。当时孔子为什麽会见南子这个人?《集解》里面就讲,因为当时孔子希望能够说服卫灵公,使他能够去行治道,这个治道就是恢复礼制。这个国家已经无礼了,真是君不君、臣不臣,乱了,如何能够使这个国恢复礼制,得到安定?当然最重要的是国君。而国君又是听命于君夫人的,听南子的,所以孔子见她。见南子是起码能够让南子不要阻碍推行治道,当然,如果能够让南子去说服灵公来推行治道,那是最好的。所以孔子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希望去见南子。
我们可以体会圣人那个存心,只是为了万民着想,没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的名誉、名节都可以放下。因为见南子这麽一个淫妇,那会损害自己的名节,一般人觉得,为什麽要去见她?见了她等于自己名声就不好了。但是孔子不计较这个,只要有一线希望能够让卫国恢复治道,孔子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行这个事情,这种存心真叫大公无私。甚至孔子的弟子里面也不一定能够体会和理解,你看子路就不理解了,『子路不说』,他不高兴了,结果『夫子矢之曰』,「矢,誓也」,就是发誓。夫子见到他这样,对天发誓,所以「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这个「说」就是喜悦的悦,子路因为夫子见了南子,心里不高兴。子路这个人很直爽,也很有义气,很果敢,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他一定不做,很有原则性,所以他对这个事情不高兴,大概也是他有想法,对老师有想法。夫子就发誓,发誓什麽?『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予所否者」,就是如果我做错了些什麽事情,就「天厌之」,这是一种说法。这个「厌」是厌弃的意思,这个「之」就是我,是孔子说天厌我。这个天,有的说是上天,有的是说南子,因为南子是君夫人,君如天,所以也有说是南子,这个我们稍后会谈到。
我们继续看《集解》里面讲到,「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祝誓,义可疑焉」。《集解》里面提出有一个疑点,因为这章,先儒看法很多不一样,雪公引《集解》,这里把这个疑点说出来。孔子要在卫国行道,行道本来跟妇人是无关的,是卫灵公说了算,跟这个妇人南子本来是无关,刚好南子在卫国是很特殊,她控制了卫灵公。子路不悦,应该不是跟这个妇人之事有关,所以这里夫子为什麽「与之祝誓」,为什麽会发誓?如果是跟妇人之事有关的话,夫子不应该因此而发誓,因为夫子是要行道。所以这里面提出一个疑点,等一下我们就会把这疑点给破除掉。雪公先提出这一个疑,这是很多先儒的注解当中没考虑到这点。我们先往下读。
《邢疏》,邢昺的注疏当中,「《史记.世家》,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欲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邢昺注疏里面就讲到,他引《史记.世家》,「孔子世家」这篇讲到,当时南子派人来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就是四方来的这些贤人君子,要来到卫国都是要跟「寡小君」见面,寡小君就是南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如果是想要跟寡君(就是卫灵公)做兄弟,也就是你想跟卫灵公和好,「必见寡小君」,就必须要见南子。寡小君是南子自称。也就是说,凡是有人来,想要拜会卫灵公,首先要见过南子,可见得南子那种专横霸道。「寡小君欲见」,南子想要见孔子,但是「孔子辞谢」,一开始孔子不愿意去见。当然这是有避忌,本来行道跟妇人是无关的,为什麽要见妳?但是后来「不得已而见之」,因为卫国这个国情很特殊,什麽都是南子说了算,所以孔子为了在卫国去推行治道、推行礼制,不得已去屈己见南子。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