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学于文』者,我们来看雪公的《讲要》,「君子博学于文」什麽意思?「博学于文者,多念书也」,就是讲学文。学文,多念圣贤书。「学问载于书籍,书皆是文。博学者须将一门学通,再学另一门,愈学愈博也」。这里跟我们讲到一个博学很重要的理念,博学不是说什麽书都看、同时看很多书,这个就错了,这里讲到的「须将一门学通,再学另一门」,书很多,一本一本的看。《弟子规》上讲的,「此未终,彼勿起」,你一门未通,不要开第二门,掌握一个一门深入的原则。你同时多门的话,学不好,为什麽?心力有限。
我们恩师曾经向教育工作者们提了一个这样的建议,说我们现在的正规学校,譬如说小学上的科目,它这方法是什麽?一年级譬如说读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二年级也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也是语文、数学、英语,同一时间读三门甚至更多门。对孩子是不是利益是最大的?不见得。你看《三字经》上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教学的方法贵以专,专就是学一门,一门学通再学第二门;他没通,不要开第二门,这是贵以专。所以我们恩师讲,看看能不能做一个实验,用古人的方法、用贵以专的方法。譬如说学语文,你就专学语文,不要学其他门。这六年的语文课我全在这一、二年里面学完。我课时是一样,只是什麽?我先学完语文,再学英语,再学数学,课时一样,但是我们学了一门再一门。最后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考试,看看这样贵以专这种学法的学生是不是成绩会更好。应该会是,为什麽?因为当我们学一门的时候,那个心力是集中的,人专心,他领悟力就强,记忆力、领悟力都比较强。现在的孩子其实看起来挺苦的,你看上学揹的书包里面好多门课的那些教科书,书包也很重,这是已经很苦了;你要学一门,这书包就放一本书,这多好,轻轻松松。另外,上午上三堂课,上完语文一小时,完了下来隔十分钟又上数学,隔十分钟又上英语。上了语文,语文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吸收,立刻就换了题目,上第二门课的时候还是煳里煳涂,那个思想还在第一门课上,这脑袋里像浆煳一样,所以这个往往可能是事倍功半。
古人讲的博学不是说同时开很多门一起学,那学不好;博学还是一门一门的学,学一门通了,再学第二门,「愈学愈博」,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你看传统文化,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学过来的,这三年多,我们恩师教我怎麽学?方法就是习讲。因为习讲,我认真备课,学得就认真,但不是让我同时开好几门课,不是,只能讲一门课。所以我讲《弟子规》,全副精力就准备《弟子规》这个课。《弟子规》讲完了,再讲譬如《孝经》,《孝经》我讲了四十小时,从头到尾讲下来。讲完了,然后譬如下一个就是《朱子治家格言》,也是从头到尾讲。学了一部经典,学好了我们再学第二部。我们恩师要求是什麽?这部经你要能讲才叫学通,这是最低标准。你要是不能讲,那不能叫学通。学完这个之后,我们再开始学四书。先讲完《大学》,现在讲《论语》,都是一部一部来,不能同时开两门以上,这就不行,就一门。两门以上,这心力就分散了。这样我们的学法,真的感觉到很有受用,很法喜。譬如说我现在准备《论语》,我就不要再花心思去想别的科目,专心在这《论语》上。人专心了,对于这里面的意思就比较容易领悟,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专心可以事半而功倍,这个是方法。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