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我们来看雪公对于这章的《讲要》,这章雪公引了多种古注。因为对于这章句读的分法不一,所以就有不同的解释,皇侃、邢昺、朱熹他们的注解把这个『三月不知肉味』合在一句,这里来断;有一些其他的儒者,他们把「闻韶三月」合在一段,在这里断句,然后「不知肉味」,这个意思就有不一样了。我们看这种不同的句读分法,虽然意思有差异,但实际上宗旨还是相同,所以我们用「三月不知肉味」这样来断句。孔子到了齐国,他闻到韶乐,韶乐是舜王时代所作的音乐,非常的庄严,音乐可以养心,韶乐抒发了圣贤之志。为什麽孔子到齐能够听到韶乐?这是有一个历史考据,根据《汉书.礼乐志》的记载,在舜帝,尧舜禹的舜,舜帝之后韶乐是在陈国,到了春秋时期,陈的公子就逃到了齐国,所以把韶乐也带到了齐。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这个是属于历史考据,我们知道有这些事情、有这些说法就行了,我们在此地学《论语》主要是学精神,学孔子的心法,对于这个历史到底是怎麽回事,我们可以诸说并存,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找这些史料。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他引用了《论语集解》的说法,这是三国时代何晏的注解,「周生烈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美盛,故忽忘于肉味也」。《集解》引周生烈的话,孔子在齐国,他能够闻到韶乐,他是学习。孔子是个音乐家,「六艺」里面,音乐是属于其中之一,礼、乐、射、御、书、数,乐排在礼之后,所谓以礼治身,以乐来治心,所以孔子对于音乐非常的重视,尤其是这些美盛的音乐。古圣先王他们所作的这些音乐,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孔子在齐学习韶乐,学得非常认真,整个人都进入状态,真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所以「故忽忘于肉味也」,把肉的滋味都忘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他老人家学这个音乐学得非常专注,连吃饭、睡觉都在想着这些乐章,吃的时候食品是什麽味道都感觉不到,整个人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当中。然后他讲,『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音乐太美了,他都想不到,这是讚美音乐的。这句话实际上也是表达出孔子入境界了,自己没想到能够深深的专注在这音乐所表达的圣境当中。

 

 

 

雪公又引竹氏《会笺》注解说的,「不知肉味,如发愤忘食,圣人好乐之至也」。这个「发愤忘食」是《论语》另一章里面说到的,有人问子路说,你的老师是什麽样子?子路一下答不上来,回来跟老师讲,老师告诉他说,你应该讲,这个老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自己形容自己。这个发愤忘食,就是他发起成圣成贤之志,非常的用功、非常的专注,专注到哪?专注到仁的境界里,真的是不知肉味,废寝忘食,这个境界是得禅定。《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已经得到了定、静、安的境界,心安住在仁的境界,这个仁的境界是物我一体,这叫仁。所以,他内心中产生的是无条件的仁爱、慈悲,佛法里称为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安住在这种圣人的境界。音乐是心之声,舜是圣王,他所作的韶乐是圣人的心声流露。如果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没办法体会,就是他这个音乐跟我们没办法产生共鸣,我们就是听不出味道,只听到这些声音,没有体会他的意境。为什麽?自己没入境界,你跟他不是一个境界,他的心声你听不懂。孔子听懂了,对于舜王的这个境界他已经明瞭,也就是他也达到了这个境界,而且深住在这个境界当中,对世俗、凡间的这些事情他根本已经,不仅是不在乎,真的就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尝之不知味。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