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之所慎。齐。战。疾。】

 

 

 

我们《论语》课程中间停了一段,因为我们跟老恩师到印度尼西亚去参加一个国际和平论坛,老人家在那里做了一个主题的演讲,由我来做翻译。同时,在印尼当地的华人企业家们,邀请老恩师和我给大家也做了一个讲座,昨天晚上刚刚回来。我们恩师八十四高龄,真是勇勐精进,刚回来,昨晚上九点钟才到机场,今天就要开始讲经,所以,我们做晚辈、做弟子的都不敢懈怠,今天我们就开始《论语》的研习。

 

 

 

这章不长,讲了孔子所慎重的三桩事。我们看《雪公讲要》,这是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的一个要解,他引《集解》,这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孔安国是西汉的大儒,《集解》里面引他的话说,『齐、战、疾』这三者,一般人都不能慎重,都往往会马虎大意,但是孔老夫子跟别人不一样,他能够非常的慎重,谨慎小心。什麽叫「齐」(音斋)?「齐即斋戒」。根据《礼记.祭统》这篇文章说,「及时将祭,君子乃斋」。古人每逢到祭日,祭日有祭天、祭祖的,到祭祀的时候,君子总是祭祀之前斋戒。斋戒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能够跟天、地、鬼神感通。至诚才能够感通,如果没有斋戒,那个心是浮躁的,妄念止不住、心不清净,是没办法感通的。所以孔子教我们,「祭神如神在」,那是什麽?要极其的恭敬,那是至诚心的表露,斋戒就是至诚恭敬。

 

 

 

「又曰: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斋之,定之之谓斋,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这段话就讲得更清楚了,君子之所以斋戒,斋戒具体不外乎就是制心一处,降低乃至断除我们一般的欲望。人不外乎五欲,财、色、名、食、睡,真正斋戒是要把这五欲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财、色、名这三欲要断除掉,连念头都不生,把贪心给暂时伏住;吃和睡是没有办法断除,也要降到最低,让自己的心智能够「精明」,制心一处。一般来讲,有三天到七天进行斋戒,这讲到「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这是七日斋戒。人能够清心寡欲七天,确实心就得定了。「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心能够置之于一处,而放下其他的那些欲望、妄想,心就能定,用三天来进行斋戒。「定之之谓斋」,就是七天的这种清心寡欲叫齐,使得我们的心智「精明之至」。精是专精,心得定了,他只有一个念头;明是他有智慧,人的心得定了,他就有智慧,齐是指斋戒,跟佛法里讲的戒、定、慧三学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够跟神明相交感。

 

 

 

圣人,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合就是感通。必须是自己身心都相当清净,才能够合得上,如果能够把「我」这种执着也放下,这就真正能合了。所以斋戒,实际上是断我执的一个基础,把自己的欲望先断掉,渐渐对于身体的执着就能够放得下了。由此可知,儒家和道家、佛家都是注重斋戒,佛家是以戒为师,戒律是最重要的修学,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我们要成佛、成菩萨必须从持戒修行开始;儒家看来也不例外,要成圣成贤还是要注重戒律,儒家讲礼、讲斋,这就是跟佛门讲的戒律都是相同的,它也是以戒为师。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