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雪公讲要》里面引《集解》,这里头引郑玄的话,郑康成讲,「言此者勉劝人于学也」,这章是劝勉人好学的。所以孔子评论自己,实际上都是为了劝勉别人,这是循循善诱,是夫子的慈悲。他如果直截了当教你,「你要好学!」你有时候听了你还会逆反。夫子说自己,给你做个榜样,我是这样好学的,我不是生而知之,我的根性并不是非常好,我只是好学成就。你听了,你就有振作、效法的倾向,这是他的善诱。

 

 

 

雪公又引《皇疏》,皇侃的《论语义疏》,「知之,谓知事理也。孔子谦以同物,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夫子讲『我非生而知之』,知什么?知的是事理,这事和理两方面都是我们求知的对象。圣人是把宇宙万事万理都搞得清清楚楚,都知了,没有一样不知,无所不知。孔子曾经讲过有三种人,一种是生而知之,这是天才,生下来他就明白;一种是学而知之,靠后天学习,逐渐逐渐的得知;第三种是困而知之,又不是生而知之,又不肯学习,就会遇到很多困境,遭受很多折磨,经过了很多的苦难,他终于后来觉悟了,觉悟了再学,也行,困而知之。等到知了,就一样,不管你是哪种根性的人,知了,最后是一样的。这个知,不是讲我求知识,求知识是向外去攀缘;这里告诉我们的无所不知,这是讲你本来有的德能,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你的本善,这是你的本觉,你本来就具足无所不知的能力。可是现在确实有所不知,什么缘故?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了所知,一执着就是障碍,这叫所知障。本来是无所不知,现在有障碍了,有所知,这是你执着你现前的所知,就有所不知。所以圣人教我们要学无知、学无为,无知,你才能无所不知;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无知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无知,心里不要有念头,心要空,孔子讲「空空如也」,这才能够智慧现前,自性本有的智慧就现前了。只要一发生事情,他立刻照见,立即明瞭,是这样去知的。证得了这个境界,无知和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无知是讲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一不是二。事物来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了,就是后得智;事物不在了,没有事的时候,你就无知,心里头一个念头都不生,就是无知。这跟镜子一样,镜子照物,物体不在的时候,镜子没东西照,空空如也,这叫无知;物体一来,它马上照得清清楚楚,这叫无所不知。古人教我们用心如镜,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见,不要用妄想、用分别、用执着。我们凡夫,事物没来,去想、去预计、去推测,都是妄想分别;完了事物来了,还陷在原来的妄想当中,所以对事物的观察又不能细致,不能照见;事物离开了,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留下这个印象成为了业习种子,这全都障碍了我们的真知、我们的智慧。

 

 

 

如果是生而知之的,他不用学,天生他就有这个能力。中国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可以算得上是生而知之的,他什么东西都没学,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听五祖讲了半部《金刚经》,他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祖师了,就是跟佛一样无所不知,他不用学的。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学了十二年,真的是求知欲很强,代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想搞清楚。学了十二年,全部学成了,他问题还没解决,就是轮回他还没出去。后来到了恒河边大树底下打坐,把平生所学统统放下,入甚深禅定,离妄想分别执着,他也大彻大悟,他的境界跟六祖惠能大师境界是一样,都证得了无知、无所不知的境界。两个人示现不一样,一个是学,学而知之;一个是生而知之。但是要真正知之,必须放下,学就学放下而已,这才是叫学道。老子《道德经》里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学是讲像我们现在世间的学问,你要天天增加你的知识学问;但是为道,修道是要放下,日损,损是减少,天天减少,天天放下,放到最后,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这就是圣人境界。皇侃《注疏》里面讲,「孔子谦以同物」,他示现学而知之的样子,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两样,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的,都不是那个根性。像六祖惠能大师,我们恩师讲,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只有他唯一一人,生而知之,我们没办法学他。孔子示现的是我们能学的,这是他谦虚。谦虚实际上是慈悲,如果示现的境界太高,我们只能望而生畏;现在他也是示现「我并不是生而知之,跟你们一样」,所以「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他讲,我所知道的,这个知当领悟来解,我所领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不是我天生下来就知道,是靠后天的修学,这是示现让我们能够学习。「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孔子自己说,我既然不是生而知之,现在为什么我有所知?正是因为我好古人之道,『好古』就是好古人之道。这个话夫子至少讲了两遍,他在另一章《论语》里面也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是爱好、仰慕,孔子爱好、仰慕古圣先贤之道,所以努力的学习。「疾速以求知之也」,疾速就是『敏以求之』也,敏是疾速的意思。为什么他疾速?他学得很用心、很快速,这是因为他志向立起来了,他真想成圣人,志在圣贤,他是真的,不是搞假的。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