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雪公讲要》里面对这章注解他首先引用《论语集解》,《集解》里头引孔安国的话说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叶(音社)公』是个人,他的名字叫诸梁,是楚国的大夫,在楚国当官的。「食采于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也」。叶公在叶这个地方,人家称他作公,实际上他的名位不能称为公,公是诸侯里头的,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是很高的,公是第一。叶公不是真正的公,这叫「僭称公」,僭是越分,当然他必定是受人尊重。他就问孔子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他问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于子路』,就是想打听打听,问一问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听听子路的评价。『子路不对』,不对就是「未知所以答也」,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子路虽然天天亲近老师,但是这一下子人家问他,「你老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还总结不出来。因为老师的德行太多了,一、二句话好像不知道怎么个总结。这是子路平时没在这方面用心。

 

 

 

他回来就跟孔子报告,孔子就教他说,『女奚不曰』,你为什么不跟他这么讲?这个女就是你,这是讲子路,奚就是何,你何不,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其为人也』,其是指孔子,这里的话是孔子做一个自我评价。孔子为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三句话是孔子自我评价。『云尔』,这是一个结尾的话,告诉子路,你这样说就对了。这三句话,我们就要用心去体会,这是夫子自我评价。

 

 

 

我们先看《朱子集注》里头评这三句话,他有个解释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所以这三句,实际上孔子自己说自己是个好学的人。孔子自己这样评论自己,在《论语》其他地方也有讲,他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也是他自己评论的。孔子讲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只是因为好学。《论语》又有一章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也是孔子自己说自己是好学。实际上,讲的既是谦虚又是实话。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好学。这里面没有什么玄虚的事情,你要是能好学,你也能成就,这是孔子给我们示现的榜样,让我们可以学习。如果他示现一个生而知之的样子,一出生就是天才,我们没办法学他;好学我们就能学。朱子讲这三句话,发愤忘食,是讲他「未得」,就是还没有得道之前,孔子发愤忘食,这是好强、好学,努力精进,废寝忘餐;「已得」,就是他已经得道了,得道了非常的快乐,乐以忘忧,没有忧恼。得道了之后,心里面真的没有任何的忧虑、恐惧。《大学》里面讲,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他已经得道了,当然内心里已经没有忧患、没有恐惧、没有好乐、没有忿懥,忿懥就是愤怒。这就是心中没有贪瞋痴,离开了烦恼,他就乐。那个乐,不是世间五欲之乐,而是法喜,是脱离了烦恼之后的乐,所以叫乐以忘忧。这两者是通过「俛焉日有孳孳」,俛是勤勉的勉,通假字。这个「俛焉日有孳孳」,原文是出于《礼记.表记》,是讲他孜孜不倦、勤勉的努力在求道。「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他已经把自己年岁都忘了,不知道年数之不足。年纪愈来愈大了,自己都没意识到,永远做一个求学者、做一个学生,向古圣先贤学习,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了,就是学完了,学着学着学不完,所以终身在学习。这是孔老夫子自己评价自己好学之笃,笃是用功、专注。这是朱子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