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每当我念起这章《论语》,心里就好像光明充满内心,整个正气就提起来。夫子在这里讲的话虽然是言语简单,但是那种志向、那种坚定的学圣学贤的意愿溢于言表。我们来看《雪公讲要》,他引「焦氏竑《笔乘》云」,这位是明朝嘉靖年间生的人,焦竑,他是明朝的大儒,文学家。他有一部着作叫《焦氏笔乘》,是一本笔记,这里就谈到《论语》这章。「此孔氏顿门也」,这是讲孔门的教学当中,这是属于顿法。这个顿法是对渐法而言,顿法是没有次第,一步登天,当下成就,这叫顿法;渐法是有次第的,循序渐进。就好像人爬楼梯,我们此地是十一楼,你可以从一楼一级一级的往上爬,爬到十一楼来,这是渐法;顿法是不用爬楼梯,你直接坐电梯上来,电梯门关上了,没多久,一开,你已经在十一楼,这叫顿法,超越阶级,但是一般普通人根性不够,很难受持。上根利智的人修的是顿法,普通人、中下根人用渐法比较有保障。顿法修成功了很好,修不成功,往往比渐法要更麻烦。它属于一步登天,登上去了,你成就了;登不上去,摔下来是粉身碎骨。这章孔子讲的是顿法。

 

 

 

焦竑解释,「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即是至,非欲外更有至。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他是解释为什麽这章叫做孔氏顿门。从这里很显然我们看出,焦竑也学过佛法,因为佛法里面讲顿渐,这是佛教里面不同的两种教学方式。禅宗属于顿法,这是让你当下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念头把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了,你就成佛,顿法,像六祖惠能大师,那真正是顿。教下是渐法,教下是爬楼梯的,慢慢来,有阶级、有次第,一步一步的往上学,从基础学起,从扎根教育学起,慢慢的提升,这个适合于广大一般人的根性。

 

 

 

焦竑这里的注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欲,他说欲即是仁,欲是讲我们要立志,佛法里叫发心,立志发心要成为一个仁者、一个圣贤。刚发心,这个心就是仁,欲仁即是仁。我们想想,确实,他发这个心,这个心本身就是仁的心,仁心。在佛教里面讲,发心叫始觉,开始觉悟。得仁,这个「斯仁至矣」就是已经得仁了,得仁就成本觉了。本觉是讲仁之体,本体,是本觉本善。所以这里这个「欲仁」,就是发心了,欲仁则得仁。为什麽?始觉合本觉,始觉和本觉不相离开,合在一起,这就是当下成就。我们做为凡夫,我们的念头当中就是不能够念念始觉合本觉、念念跟仁相应,我们做不了这个。如果真正念念不间断、不违仁,不离开仁,我们也就成为圣人了。《华严经》里面有一句经文讲,初发心「即成正觉」,这跟「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道理是相通的、一致的。我欲仁是初发心,刚刚开始发心,我想要成正觉、我要成圣人,立了这个志,这个志是真的,没有虚妄,完全是真诚,当下这一念,你就即成正觉,你就成佛了。为什麽?你这个念是真诚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你的心已经是佛心了,那你当下就成佛了,所以初发心即成正觉。但问题来了,我们这些凡夫有没有初发心过?有,肯定都初发心过,不仅是这生有,前生都有过。且不论前生,就说这生,你说没有立过志吗?希望能够成佛、成圣贤,我相信真想学习的人也都有立过志,但是这个志向不能保持,就是不能有恒,保持不了。今天学了圣贤之道,非常感动、非常激动,发了大愿,要做圣贤。今天你发大愿成圣贤,你今天就是圣贤了,问题是明天又退了,这个心退一半,后天只剩下十分之一了,一天天下去也就化为乌有了。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