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这一句是说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他必定会常常做错事情,因而会很多的错误,很多的懊悔、悔恨。这个“乖僻”就是他性格古怪,刚愎自用,“自是”是 自以为是,不能够虚心听受劝谏,所以从事上讲这句是教我们要懂得虚心纳谏。古人讲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特别是有高位、掌权之人,他的一个决定可能是影响 层面很大,那绝对需要深思熟虑,应当集思广益,听取别人的建议。别人的建议你采不采纳你自己决定,但是不能够把自己自封起来,不能够听取人家意见,这往往 会导致严重错误。如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乖僻自是”的人会酿成大祸,甚至会丧身辱国。

  在战国时代,很有名的赵国赵括纸上谈兵,当时秦国派白起做大将去侵略赵国,当时赵国的国君想任用赵括做为大将,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有名的将领。可是赵括 的母亲去拜见赵君,跟他讲,说赵括这个人虽然他出身於将领的家庭,可是这个人他只是懂得一些行兵打仗的道理,没有真正实战的经验,他比较喜欢夸夸其谈,很 骄傲自满,不能委以重任。知子莫如母,这母亲说的话都是实话。但是这赵王不以为然,觉得赵括他是很懂兵法,委任他做大将没有问题,所以给他四十万军队去抵 抗秦国的军队。结果一场大战打下来,赵括是兵败如山倒,败得是落花流水,四十万军队都被白起活捉、活埋。这白起固然是造了重罪,造孽了,那赵括最后也死在 沙场上。这个纸上谈兵而不能够虚心谦卑来研究战略,致使赵括落得这样的下场,当然赵国最后也被灭掉了。这里面当然有赵国国君他的失误,没有听取赵括母亲的 劝谏,所以造成这个大祸,这也是乖僻自是。

  在《感应篇汇编》里面记载著宋朝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官员,是主持刑罚的,叫做张汝庆。这个人判案子是简单明了,把囚犯抓来,不论罪犯轻重,先给他施 刑,所以他有个绰号叫“打一套”,拿来就打,根本也不审问。凡是犯了罪的,不管有罪无罪,轻罪还是重罪,先打一套,而且受刑的人都是不是骨折的就是破头 的,有很多的冤情。后来他任职满了回家,行船回家,在路上忽然有一天晚上梦到了数百人,都是破头的、瘸脚的,这些人统统都是被他用酷刑折磨死的,这些人在 他梦里就围著他向他索命。他回到家里,竟然白天都能够见到厉鬼来索命,后来这个张汝庆七窍流血而死。所以古人讲,“强梁者不得其死”。身居高位而不体恤民 情,对於这些囚犯也不问是否冤屈,来折磨,甚至上刑致死,自己最后的下场也就是不得其死了,死於非命。所以纵暴杀伤之人,最后也会落得暴死的下场,这些归 根结柢还是因为乖僻自是的这种心态。

  所以从心上,我们要戒除傲慢、刚愎自用的心理,要学会谦虚受教,“谦受益,满招损”。过去唐太宗他之所以能够那么英明,治理国家能井井有条,主要的原 因在於他能够纳谏。这不容易,万人之上的皇帝能够虚心听取臣子的建议,有时候有人给他出的这个建议错了,或者是给他指出的缺点其实指错了,唐太宗也不会生 气。甚至有人说这个人他讲你讲错了,应该给他治罪,唐太宗只是笑著说,怎么可以这样?如果我因为他讲错我缺点我就给他治罪,那以后没有人敢给我进谏。所以 他能够有这样的胸量,所谓海纳百川,就是因为大海在河川之下,因此他的福就大,量大福大,他的政策就英明。

  有一次唐太宗的谏臣魏徵,魏徵是以力谏著名的,他有时候劝谏皇上,不管皇帝爱不爱听,都讲得非常的苛刻,并不给他留下面子,所以有时候会激怒唐太宗。 有一天唐太宗被魏徵说得非常生气,回到后宫这个怒气还是下不来。他的皇后就问他,为什么今天你这么生气?唐太宗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魏徵,他太不给我留面 子!结果皇后很英明,问明原因之后,她竟然回到房间换了一套整齐的礼服出来见太宗。太宗一看,你这是干什么?这皇后说,恭喜皇上,你能有这样一个对你敢进 谏言的臣子,这也是因为你有广大的胸怀,善於纳谏,那国必兴,国家国民有福了,社稷有福!唐太宗一听,这气也就消掉了,所以贞观之治的由来不是没有原因。 反之,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自以为是的不能纳谏的君王,往往会破败。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41229.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