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人。王莽时,曾任新城大尹,后依光武帝,为伏波将军,曾南征交趾,功勋卓著。建武二十四年,武陵少数民族发动叛乱,六十二岁的马援领兵远征武陵、五溪,后来病死军中。
马援少有大志,一生战功卓著,他常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在南征交趾时,马援听说他的两位侄儿马严和马敦,喜好讥议他人,并与一些轻狂任侠之人相交往,特地写了信给予训诫。希望他们敦厚周密、谦虚节俭、廉洁奉公,改掉豪侠尚义、出言无所顾忌的轻薄行为。书信中,句句真切,训斥严厉,表达了他对侄儿殷殷教诲之情。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马援训导侄儿们说,当听闻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口里却不能说。在古时,子女对于父母都十分恭敬,直呼父母之名为大不敬。因此,听到有人喊自己父母名字时,耳朵虽然听到,但口里是不能学着喊的。马援以此比喻,使侄儿们深刻体会,听闻别人过失,虽然听到,但不可以跟着说,不能参与别人的是非评论之中。
讥议他人,胡乱议论,扰乱人心,这是令人厌恶的行为。马援以非常严厉的口吻说:「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这话,真像当头棒喝,令人马上警醒。严厉的训斥使侄儿们警觉,不当做出有辱祖先,有败家风的行为。
殷切的教导,就像女儿出嫁,给她系好衣襟、结好佩巾,并再三告诫,为的是使孩子不忘记父母的叮咛。马援特意写信,警诫侄儿,也是为避免子孙做出错误行为,而要牢记先辈的嘱托。
文中,马援举了两个例子,龙伯高与杜季良。龙伯高为人忠厚谨慎,不谈论别人是非,谦逊节俭、廉洁公正,很有威望。他是一位有品德,有威仪的人,马援希望侄儿们能向他学习。因为学不到龙伯高的为人,还可以成为一个谨慎、勤勉的人,就是常说的:雕不成一只天鹅,却还能像个鸭子。
杜季良为人豪爽,好讲侠义,虽然马援也喜爱他、敬重他,却不愿侄儿们向他学习。何以马援不愿意侄儿们向杜季良学呢?因为学不到杜季良的为人,便陷落为天下的轻薄子弟,成为画虎不成,反倒像只狗了。当在年少轻妄之时,不能培养稳重恭敬的性情,轻易去模仿任侠好义之士,恐怕学得不成,反而落入了夸夸其谈,好勇斗狠之流。这也正是马援针对侄儿们喜欢结交侠士,论人是非的毛病给予的劝诫。
末后,马援又再说明:「至今季良的前途还不能预料,郡将一到任就对他切齿痛恨,州郡里的人都把他当做谈话的材料,我常常为他感到寒心,因此不愿子孙们向他学习。」杜季良是东汉的官吏,官至越骑司马,他所结交的朋友中,有品德高尚的,也有人品卑污的。后来,因他行为浮薄被免了官,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从中,我们也感受到马援的谨慎周到,他并不轻言批评杜季良,也正如他自己所劝诫侄儿的,不论人是非。尔后,马援才延展到对其言行流弊的陈述。由此也使我们深思:看一个人不要只看一时,而要看长远,如此才能深刻了解,哪些品德可取,哪些品行仍需磨砺。对于年轻初涉世事者,真是语之谆谆,用心良苦。
马严和马敦,虽然只是马援的侄儿,但马援对他们的教诫,却像教导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这也正是马援爱敬兄长的表现。《弟子规》有曰:「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随意宣扬人的过恶,本身就是不好的行为,一旦因此惹祸上身,也会令家人担忧。而品德不良,言行不当,使人妄加讥议,兄长的颜面也会因此丢失。因此,真正能爱其兄,必然能爱其子,不忍晚辈做出非礼之事,勤加劝勉,也正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护。
圣贤对于自己子孙的教育,常常都很严格,但只有在严格之中,才能很好地规范其言行,也在此严格教诫中,培养起良好的德行,从而成为于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