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管理之道 / 文章
成就功业贤才是关键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这段经文讲到,一个国家没有贤良的大臣,没有优秀的人才,“俊士”,因为你国家有很多好的政策,都要这些优秀的、尽忠的人才去落实这些政策才行。假如没有“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能够成就功业、树立名声,树立名声就是让老百姓完全的信任政府,这都不容易。“安危继绝”,他能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这些国家。这么重大的功业,没有“贤佐俊士”是不可能的,“未尝有也”。


  所以我们看唐朝之前乱了那么久,魏晋南北朝、隋朝,乱了那么久,可是太宗一用贤臣,几年之内就达到贞观之治。确确实实用贤才是关键。我们回想到在“务本”当中的第一句,“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其中第一个是“修身也”,不修身留不住贤德之人,不修身感召不了贤德之人,所以修身是第一。第二就是尊贤。
 

  在《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当中,子路有问孔子一段话,问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一个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把什么事情摆在最首要的位置?这个问得好。孔子接着说,“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尊重贤德的人,他才为国效力。结果子路接着讲,说我听说,“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晋国的中行氏他很尊贤而贱不肖,可是他为什么灭亡呢?其实这个问,很好,有疑就问,因为很多事情、很多道理,有时候不是光表面去看,必须更深入,才能够了解个中的关键所在。您看中行氏,大家都说他尊贤贱不肖,他还是亡国了。


  结果,“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这里孔子点出来,他虽然表面上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他不能重用他。其实他为什么不重用?他还是只是好一个尊贤的名而已,他没有打从心里尊重贤德之人,甚至没有真正把国家、老百姓的幸福放在心上。假如有的话,他希望老百姓早一点得到好日子,那当然要用贤去照顾人民。所以这个好虚名确实会误了大事的。他鄙弃无德之人,但是却“贱不肖而不能去”,就是虽然鄙视不才之人,但并没有让他解除职务,他还是握有权利,那他谋私利的话,人民就遭殃了。
 

  那他这个态度就会延伸出更不好的发展,为什么?“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贤德之人最后终于搞明白了,他是好一个尊贤的美名,根本就不尊重人,那就有怨,不能接受他了,“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雠之”,这些没有德的人也知道国君轻贱他,那轻贱他的话,他也会对国君有所不满,甚至无德之人,他会起这种仇恨的心。那变成埋怨他的跟仇恨他的,国内愈来愈多,那这样的国家怎么会安定呢?所以一个不妥的态度,最后必然招来国家的危难,尤其是上位者,因为他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会偏掉。而且“怨雠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这样的国家,其它的邻国就会起不好的念头,因为你国家可能就要乱了,他们就发动军队来侵略。那这样中行氏想要不亡,哪有可能?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要真正尊贤,不可以是一个表面。当时孔子到了卫国去,卫灵公,人家都说他尊贤,也是虚的。后来跟孔子同行,居然是跟他太太坐一起,让孔子坐在后面,根本就不是打从内心尊圣贤的,那最后他当然就留不住孔子。
 

  而在齐国,齐桓公也希望贤德的人来给他劝谏。一开始大家在观望,不知道这个国君是不是搞真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表达一个态度,自己团体的人没什么反应,不能怪团体的人,你得要先反思:“我们之前做了什么,已经让人家心里有余悸了,到底这次宣布这个政策是搞真的还是搞假的?”所以在带领团队当中,“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当时桓公表达接受众臣的劝谏,可是没有人来,结果有一个人来了,他教给齐桓公什么呢?九九乘法。九九之数,这个大家都会吧?二一二、二二四、二三六……大家都背过。结果桓公就讲,“这么简单的东西,你怎么告诉我呢?”结果这个人就说了,“国君,连我教这种九九之数你都能接受了,那传出去以后,谁都愿意来给你建言了。”桓公一想也有道理。这个人也不简单,他可以站在国君现在的处境,提醒国君带动一个风气。结果果不其然,桓公赏赐他了,这个劝谏的风气就带动起来了。所以有时候国君有好的态度,也要有一些关键点,还得这些很敏锐的人来做一些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