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传统文化如何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世世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五千年了。这确实让我们认识、体会到,古圣先贤、老祖宗们真有智慧、有理念、有方法、有效果、有经验。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它的理念和方法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佛家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其教学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目的是得定、得三昧。「得三昧」就是回归自性本定。佛陀教育是以开智慧为目的,其方法有三个层次:持戒、修定、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在中国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法传到中国,中国的儒道专家发现佛教跟儒道的理念和方法相同,但是比儒道更深入、圆融,层次更高。所以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佛教就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提升了儒道,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中国儒释道的教学都重视悟性,重视开智慧,不是以记诵为目的。我们想继承传统文化,这个理念一定要懂。学习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是方法,目的是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不需要人教导。为什么?大乘经告诉我们「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怎样才能开悟?心定久了就开悟。心浮躁不定,生的是烦恼不是智慧。如果心清净,安定,自然就能开智慧,智慧开了,所学古圣先贤的教诲,自然就明白了。这个事实,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过。他在十九岁时舍弃王位的继承权和宫廷的荣华富贵生活,离家修道,所表演的是知识分子。这个社会古今中外,知识分子占多数。知识分子的特性,好学多闻,所以他就做这个样子给大家看,十九岁离开家庭修苦行,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他都学过,学了十二年,知道这些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是知识,不是智能。知识是从妄心中生的,虽然也有定,定功不够。像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没破无明,甚至于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不能断,只是用定功控制暂时不起作用。无明没破,就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要把见思、尘沙、无明这三大类的烦恼断尽,才能回归到大乘教里要求的自性本定。
  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给我们做出榜样,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是个樵夫,卖柴为生。我们在《坛经》上看到,他二十四岁那年,有一次卖了柴,路过客栈窗下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念书,他听得很有味道。等念完之后,就进去问刚才念的是什么?念经的是一位张居士,就回答说:是《金刚经》。经过交谈后,这位张居士对他很佩服,劝他到黄梅向五祖忍和尚学习,并送他十两银子安顿母亲。又请佛友照顾他母亲,让他无后顾之忧。
  六祖在黄梅的八个月里,工作是在碓房舂米破柴。实际上他是在修定,修了八个月。当他功夫成熟时,五祖宣布传法,要求大家以作偈的方式看谁见性了。当时老和尚的大徒弟神秀法师作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听到后,请人带他去礼拜这首偈颂。从这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在黄梅住了八个月,大概没有去过工作以外的其他地方。因为寺院很大,他不熟悉,所以,才要请人带路。「老实、听话」,这是修定的条件。
  他拜完后,自己也作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道后,利用巡寮的机会暗示他三更时到方丈室来见面。他三更时来到方丈室,老和尚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彻大悟了。并用五句话描绘自性。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没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过。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就是真心、本性。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样样具足,没有丝毫欠缺。如世尊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自性跟诸佛如来是同一个自性,具足同样的智慧、德能和相好,没有丝毫差别。第四句,「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为什么要修定?本来是定的,真心没有动摇过,动摇的是妄心;染污的是妄心。第五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万法是自性变现的。五祖听后,就把衣钵传给他了。
  能大师表演的也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执着就是阿罗汉,不分别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了。惠能大师是听经开悟,释迦牟尼佛是修定开悟。虽然方法不同,境界是相同的。惠能大师开悟时说出的这五句话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经》的略说,是《华严经》的总纲领;《华严经》是这五句话的细说。所以学东西,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学一门。从一个门能进去,从两个门走就进不去,这是一定的道理。两门分心,三门更糟糕。传统文化跟现在教学的理念不一样,现在教学理念,从小就广学多闻。幼儿园里都有很多科目,唱歌、跳舞、画画等,想把孩子培养成多才多艺,殊不知这个方法学科学行,学圣贤典籍不行。圣贤典籍一定是一门深入,一门专攻,一门专攻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智慧开了,一接触就明了,不需要思索,这是智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是从自性清净平等心里面涌现出来的,不是外来的。
  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把心定在这一门上,一遍一遍的读,随着清净心程度的提升,书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不需要老师教。老师只着重方法,督促你每天念,什么意思不必讲,等到学生开悟了,讲出来给老师听,老师给你印证,没错,你就毕业了;老师说还不行,继续再念,一千遍没开悟,念二千遍,二千遍没开悟,念三千遍。老师教学很轻松,不要讲给学生听,等开悟之后老师跟你一起研究讨论,老师是过来人,他懂得。背书只是附带的,因为你念的遍数多了自然会背,那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求清净心,就是叫你用读书的方法把妄想放下、杂念放下,这一部书从头到尾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字没有念错,一句没有念漏掉,所以,读书是修戒定慧的一个方法。你能守住一门深入,这是持戒;长时熏修,这是修定;定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开慧,这时书中的意思就明白了,小悟小明白,大悟大明白,彻悟彻底明白。这是东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广学多闻是开悟之后。像龙树菩萨,大彻大悟之后,他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部通达了。怎么通达?一部经不必从头看到尾,看几页全明白了。惠能大师表演过。《坛经》记载,法达禅师学《法华经》,也是一门深入,读书千遍。《法华经》长,他念了三千多遍。六祖问他:《法华经》讲些什么?他答不出来,反过来请教六祖。六祖说:我没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还没有念完。六祖告诉他:行了,不必念了,我完全明白了。一部大经,翻几页就明白了。所以这一部《大藏经》,龙树菩萨是这样三个月读完的,无论你问哪一部,他没有不知道的。龙树是中国大乘八个宗派的祖先,他是门门都通,不是普通的通。所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接触就明白,不需要去学。这就是持戒,修定,开悟后达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对于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要接受。如果对「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怀疑,用西方人的理念、方法来学,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能。智能能解决问题,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智慧是内在的,是相通的;知识是枝叶花果,是事相上的,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学习圣贤教育,懂得并接受了理念和方法以后,首先要建立信心。建立信心,学生本身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佛家说的善根。善根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儒家的;佛家的善根是「净业三福、四弘誓愿、三学、六度」。没有这个善根,难!有善根,还要有福德,《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福德」是什么?「老实、听话、真干」,这是福德,就是我们讲的禀赋,要有这个根。
  有了善根、福德,还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就是「真诚、清净、恭敬」这样的学习心态。现在人心浮气躁,没有真诚、没有清净,从小就天天接触电视、计算机,接受到的都是杀盗淫妄等负面的,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全没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再好的老师也没法教你。所以学习圣贤教育一定要具备「老实、听话、真干,真诚、清净、恭敬」这十二个字,这是老师传法的条件。 我们沾了一点边缘,我的三位老师之所以这样教我;是因为还有一点真诚、清净、恭敬心。老实说,跟我们的前一辈相比,他们的真诚、清净、恭敬心至少可以打七十分;我只有三十分,不及格。但是超过了现在的学生,所以这三位真善知识肯教我。现在的学生能有三、五分的恭敬心,不传法给他就有罪过;没有这个条件,想传,他不能接受。
  因此,只要自己真正想学,可以把老师讲课的光盘一遍一遍的看,像净宗同学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一天看三遍,一年不间断,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真能每天看三遍,一年不间断,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往生就有把握。这是海贤老和尚为我们表法,教导我们的方法。学经教也用这个方法,你想学什么经,找一套完整的录像带,回家就用这个方法,一面看一面听,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听到一千遍有悟处,不能大彻大悟,也有小悟。小悟就懂得了,你讲这部经就会讲得很好,不会讲错。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里包括真诚、清净、恭敬。你能得多少,是你自己悟出来的,不是老师的关系。古人用这个方法能开悟,现在人用这个方法一样开悟,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恭录自净空老和尚讲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