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劝学(下)

    下面说他的成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喜悦,佛法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时」是时时刻刻,「习」是做到,不是念在口上,不是记在心上,是要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就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谚语又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一天到晚欢欢喜喜,生活快乐,叫一般人羡慕。
  你的学问、道德成就了,「实至名归」,你的名声自然就远闻,于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乐,为什么?他到你这个地方来,想得到什么?是道是学!他不是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而来,这种朋友志同道合。
  教学一定要懂得尊师重道,学习有无成就,关键是在你对于圣学有没有尊重的心。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你去求学修道,对于道学没有诚敬心,纵使佛菩萨、孔夫子亲自来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反之,老师差一点,但是你自己具足十分的诚敬心,你还是得十分利益,你肯定超过老师,这就是古人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圣学贤。第一要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心。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宇宙、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楞严经》讲「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些话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于是我们应当存什么样的心,这是修行成就的关键。
  大乘法以菩提心为体。《大乘起信论》讲,菩提心之体,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分两种,一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叫「深心」;二他受用,对别人的,叫「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也说三种,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
  我们将《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明显了。《论》上讲的直心,《经》上讲的至诚心,菩提心是真心,真心之体是真诚、至诚,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之体,也就是自性性德之体,就是真诚。它起作用,《经》跟《论》自受用都讲深心。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以《无量寿经》上的说法,什么叫深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是深心,是自受用!所以,你自己用什么心对待自己?第一个要清净,决定不能够染污,净而不染;你要用平等心对待自己,要养自己的平等心;要养自己的正觉心,觉而不迷;平等心是正而不邪。这就是觉正净,自性三宝,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
  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诚的流露。在戒定慧三学里面,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正觉是慧学,这就是自性里面的戒定慧,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失掉了?是迷了自性,迷了真诚。
  修行、学佛、修道,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就是学这个。换句话说,今天我们要的是回头,从虚伪回归到真诚;从贪婪回归到清净;从嫉妒、障碍回归到平等;从愚痴回归到正觉。
  大菩提心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一定是看破,看破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看破之后你肯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执着,见思烦恼断了;放下分别,尘沙烦恼断了;放下妄想,无明烦恼也断了,自性圆圆满满的显现出来。所以,佛门里面修学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看破、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就是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才达到究竟圆满。
  看破、放下,从哪里下手?从布施,布施是从事上下手。我常常劝勉同学,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从哪里放?对一切人事物,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不能够有占有的念头。
  这十六个字你果然能放得下,你的业障去了一大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做不到,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有把握。但是,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就会造成你往生的障碍。这一生念佛功夫用得很勤,也只能跟极乐世界结个善缘,不能往生。
  放下,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而随顺经典的教诲。换句话说,佛菩萨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怎么想;佛菩萨教我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佛菩萨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学佛菩萨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这里头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自在、随缘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不能有丝毫勉强。弘法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没有缘,我们就离开,不生烦恼,天天都在欢喜当中。挫折在所不免,释迦牟尼佛,有三个月马麦之报。外有六师外道,内有六群比丘,这都是示现,看看佛怎样处理。孔夫子在陈绝粮!至圣、如来,在一生示现当中,都不能没有挫折,我们过去、今生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作的罪孽很多,怎么能免得了果报!
  现在我们觉悟了,这一切挫折,譬如毁谤、人家造谣生事来伤害、陷害。我们用什么心态面对?我永远是感恩的心。有人问我,不理他就算了,你为什么还感谢他?要感谢,这是果报!果必有因,过去我造作不善的因,现在果报现前,这个帐就了了,一笔勾消。每个挫折,把我大幅度向上提升,我怎么能不感恩!
  善缘顺境,逆境恶缘,统统都要做到纯净纯善。「成圣成贤,成己成物」,成己是自度,成物是度众生,「总在好学」。你这一生有没有成就,能不能成为圣人,成为贤人,能不能成为菩萨,关键在你好学。自行化他,离开好学统统都落空了。
  中国古人说「学所以治己」,治己就是修身,在佛法讲就是自度。「教所以治人」,治人就是度他。「不学则不智」,不智就是愚痴。「不教则不仁」,就没有慈悲。所以孔夫子跟我们讲「不如学也」。一生都在求学,都在做学问,同时也教他,教学相长,所以能够成为大圣,成为至圣。
  (恭录老和尚讲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