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联合国和平会议前后有十次,深深体会到真正要达到联合国所希求的: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个目标,还是要靠办班教学。在中国古籍《礼记.学记》,这一篇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两句很重要的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一个国家,教育最重要。如果把这个问题疏忽了,这个国家决定动乱,不会长久,这是肯定的。中国五千年来,长始久安,不是用武力镇压,也不是用会议,而是用教学。
英国七十年代汤恩比博士讲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一定要靠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何谓孔孟学说?这就讲到儒家了。何谓儒?一个人旁边一个需,就是说人必需要的,人必需要什么?伦理、道德、因果。人有伦理、道德,就不会做坏事,做不善的事情会觉得很羞耻;懂得因果,不敢做坏事。这是中国五千年教学的精髓。人人做好人,事事是好事。
中国历代的学者推崇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修身治学的态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一生所学、所修、所教、所传的,皆是古圣先王的遗教,自己一生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他相信祖宗的智慧,祖宗的教诲,毫无怀疑的继承下来。
孔子承传的是什么?伦理道德,这是中国教学的根,也就是汤恩比所说的孔孟学说。孔孟学说,大家一听到这个名词,就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学习这些典籍培养出来的是学者、专家,儒学家、佛学家、道学家。但是中国教育的目的不在此地,而是「读书志在圣贤」,中国人培养的不是专家学者,是培养圣贤人。从这里,我才说出儒学与学儒,汉学与学习汉学。
儒学和学儒,佛学和学佛不一样;儒学、佛学,是拿到儒佛的经典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与自己的思想、生活、行为毫不相关,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受。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烦恼乎,那怎么行?如果学了欢喜心不能现前,反而常生烦恼,这就叫儒学、道学、佛学。学习后真正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无时无刻不自在,那就是学佛、学儒。所以老祖宗的东西,五千年传下来,放眼全世界,中国人确实最懂得教育及教学的方法,也收到教学的成果。但是,非常可惜我们的这种教学丢掉一百年了。
衡量一个国家强弱,文明程度、发达程度,是看多有钱、国家军事实力如何吗?不是的,而是看各行各业大师的水平、素养和数量。我深深感觉到,今天这个时代缺乏大师级的教授。在三、四十年代,印光大师曾经讲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时代没有大师了?因为教学的方法错了,没有培养大师的母亲,大师的妈妈(母亲)没有了,自然就没有大师了。
中国古人历来对教育女孩子是很重视。比教男孩子还重要。现代的教育形成了大师级的母亲的缺乏,缺乏大师是教育错误的结果。现在有个误会,说中国自古以来是重男轻女,轻视女性。那是错的。我们可以从「太太」这两个字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重男轻女,「太太」这两个字是最高荣誉。太太是什么?就是周家的三太。周朝八百年,最初这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这三个伟大的政治家给老百姓带来了八百年的好处,八百年的福祉。这三个人的母亲都有一个「太」字。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自己的母亲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所以「太太」是从这儿来的。这三个人养的儿子都是圣人。所以「太太」是圣人的母亲。「太太」是要把自己的儿女培养成大圣大贤的人。现在中国改称太太为爱人,这一爱就完了,后代就不堪设想。所以古人的称呼,含意非常之深,天天喊你太太,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你,有没有把儿女教好?有没有把儿女教成圣贤?
古时候重视教育,一般民间,圣人说得好,「教儿婴孩」,教你的子女,婴孩时候就教;「教妇初来」,你娶媳妇,她进门那一天开始教她,为什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儒家教学从胎教开始,母亲一怀孕就知道自己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都会影响胎儿,凡是有不好的影响,都要禁止,她才能做到母亲的责任,爱护子女。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前提是要有好的教育,就是对这些女孩子们要有好的教育,当了好妈妈,才知道怎么去培养大师。
那怎么才能教育好现在的女孩子?还是《弟子规》,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教育是要从自己做出来,才会影响儿女,自己没有做到,你叫他做到,他不相信,他要亲自看到。而且教育,如果小孩从三、四岁开始,已经迟了。所以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胎教。你千万不要疏忽,在怀孕,以为他还没长成人形,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有灵性,什么都知道,他已经在开始学习。最晚也要在一出生就要教。怎么教法?在他面前,言谈举止都要端正,要有规矩,孩子已经在看、在听。所以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这叫扎根教育。中国古人的谚语常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生」,这话现在讲没人懂,三岁怎么能看到八十?三岁这一千天的根扎得好,他是圣人,是大贤。所以这个老师是父母,是家里的长辈。三岁之前他的家人、父母,能帮他扎这个根。所以教育第一任的老师是父母,最重要的是母亲,因为孩子跟父亲接触的时间还少,跟母亲几乎是不离开的。现在的母亲自己也不懂也不会教,问题就严重了。
我们看五伦,体会最深的就是「本分」两个字,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妇有别。夫妇有别就是夫妻两个结合成一个家庭,夫妇的工作是有差别的。家庭生活最重要,一是经济生活,一是教育,家庭没有教育就完了;家庭教育是落在太太身上,家庭经济是先生负担,一个是出外谋生,一个在家里教育儿女。你看母亲的责任多重。所以中国有个词形容夫人叫「相夫教子」。
一个太太在家里「君、亲、师」三个字,都要承担起来。君是领导,妳怎么带孩子,把他带到圣贤之道。所以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妈妈,一个称职都没有,这三个字一个都没做到。结果是家庭乱了,社会乱了,灾难来了。如果不恢复到这种本分上去,家庭的各个成员不各就各位的话,那很难避免灾难,孩子也不可能安身立命。
中国古人还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很多人一直在批判三纲五常。实际上圣人传下来的根本的意思,纲是榜样,君是领导。要先给下面的人做一个好榜样,才能叫纲。现在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这个意思,言行举止都要给一家人做榜样。今天的人对我们的古圣先贤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误解太深了。这也难怪,中国满清亡国之后,国家一直在战乱,军阀割据、日本侵略,把中国社会整个打乱了。尤其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都否定了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导致中国的落后,要全盘西化,学外国人。今天西方国家全乱了,现在外国人向东方来寻宝,他找中国古籍,在印度里找佛教,他来求救。我们中国人怎么办?我们现在还不觉悟,等到外国人把中国东西、印度东西真正拿出来救了他们自己了,我们再去追,再去学人家,这是很可悲的现象。
中国传统的教学,我们至少可以推到伏羲。教什么?就是五伦。中国人讲道,什么是道?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它是天然的,不是哪个人控制的、创造发明的。落实在人事上,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君臣(领导与被领导)是道、兄弟是道、朋友是道。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当中首先要讲父子有亲,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儿女对于父母的爱,这是天性。
这种爱的天性就是教育的原点,中国教育的起源从这开启。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把这种出于天性的亲爱永恒的保持而不变质,这是中国过去五千年教育第一个目标,一生不改变,父慈子孝,这是中国教育的根。你要说中国教育是什么教育?亲爱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第二个目标,把这个父子亲爱发扬光大推广,爱家庭、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弟子规》讲「凡是人,皆须爱」。中国在这个世界上五千年的长治久安,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能够和睦相处靠什么?就是这种亲爱的教育。
爱,移在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人)就是义;放在夫妇这就是有别。夫妇组织一个家庭,家庭里两桩大事:一是家庭经济,由先生负责,谋生养家;第二桩比第一桩更重要,那就是无后为大。这个后不是说你有儿孙,儿孙是贤人、圣人,这叫有后。他能继承家庭的道统、事业,家道不衰,这叫有后,这是妇女的责任。因此,女权过去在中国是至高无上,肩负着教养圣人、贤人的使命,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说这个责任多大、使命多大!这是中国完全遵守着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在其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人要是真正通达业因果报的道理,不敢作恶事,会安分守己。所以伦理、道德、因果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必需。人如果舍弃了伦常道德,跟禽兽没有两样。
(整理自净空老法师讲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