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怎么帮助无心上课的学生学习《弟子规》?
作者/演讲者:蔡礼旭老师
来源: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问:尊敬的老师们:我是一名会计,有三个孩子。学习《弟子规》一年多,现在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在增江南区做助教,负责教六年级和中学。因为学校规定家长必须陪同孩子一起上课(家长在家长班上课),所以大部分中学生是被迫来上课。学生们上课时都摆一副「扑克」脸,忙着私下回复SMS(短讯),上课神情、眼神总是很茫然。我的正教老师(应该就是带班的,主负责的)常很用心的教,讲很多古圣先贤的故事。但我总觉得学生没有feeling。(就是上课的时候好像没感觉,不是很入状况的样子。)是否因为我们讲课都用五千年前的例子,所以现代学生不能感受到?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认为待人礼貌友善会没面子,「扑克」脸才cool。请问我们应该怎样改善教学方法?可以引用现代故事会比较贴切吗?
    我们也有给一些功课学生做,要他们写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不配合。其实我们和学生一星期只见一次面,每次一个半小时,所以很难见到学生的进度。有些学生则来了几次就不见踪影。我们总感觉到很挫折、无奈,又不知该怎么下手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敬请老师们多多指导,无言感激,谢谢。
    答:这个问题,是一位家长,她也从事传统文化的教学推广工作。我们在这里看到,她是一名会计,然后还有三个孩子,所以在家庭、在工作上,其实负担就已经很大了,但是她还能投入《弟子规》教学的奉献工作中,所以这位家长非常令我们佩服。
    确实这个时代,传统伦理道德的复兴,是我们这一代成年人应尽的责任。这些教诲没有传,那下一代不知道会变成怎么样?那往后的子孙,那真的就见不到光明,不明是非了,那整个家庭、社会就不堪设想。所以这个时代,我们要有这个使命,「舍我其谁」,共同来承担。
    而这一位母亲在家庭、工作这样的状况,都能够义无反顾的来帮忙。尤其我们从她的问题当中,可以感觉到她对这些孩子们非常有爱心跟使命。所以当下这样的心境,以至于这样的付出,就是给她的孩子最好的身教。她心量大,我相信她的孩子心量也会大,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问题中提到,她负责的是青少年:六年级跟中学生。而参与课程的孩子,她提到,大部分是被迫来上课。这个被迫来,说实在的,因为中学生、青少年,忽略伦理道德教育比较久,一开始带点强迫,这个也很正常。他肯来了,能听懂几句话对他的做人做事有所启发了,都是好的。因为中学年龄,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你说孩子一下子就能够认知到,也不容易。所以家长能带着他一起来,也等于是家长他有这样的认知。家长能来,家长在上课当中,他就慢慢懂得要以身作则,要循循善诱;而这些中学生在听课当中,能几句听进去、故事能记住,应该对他的心性也会有帮助。我们不可能期待他一下子就完全接受,认真听课。有这个期待,可能就会有失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十三四岁了,一下子能够完全认同,完全专注来学习,不大可能哦。
    「而学生们上课的时候,都摆着一副扑克脸。」那当我们看到孩子扑克脸的时候,是很难受,还是反而更怜悯他们?假如我们难受,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希望,就是他们都很专注、很欢喜的来听我们讲课,都给我们摆一张笑脸。我们有这个期待了,当看到扑克脸的时候就很难过嘛。我们所以难过,很多时候来自于「求不得」。假如我们来上课以前,就当作所有的人都会是扑克脸,我们是这样的心境来,那假如看到两个不是扑克脸,我们就特别高兴了,「哦,你看,还有没有扑克脸的。」没有那种期待,没有那种希求,可能就不会太难受了。
    因为我自己一开始推传统文化的时候,也曾经到警校去讲课。那些是已经在当警察的了,都是警官。他们这个扑克脸,也不输给这些孩子的扑克脸。所以那时候几百个警察坐台下,也不知道我这个年轻人要干什么。都晚上了,工作了一天已经够累了,七点多还得上课,所以他们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直接在台下讲了,「还上课啊?都这么晚了。」我连一句话还没讲,他们这个话就已经扑上来了。
    那我们可以选择不受他们影响嘛,我们可以选择不受扑克脸影响,我们可以坚定信念嘛,我们知道祖宗的这些伦理道德,一定可以利益他的人生嘛。我们坚定这个信念了,传递这一份真诚了,慢慢的他们可以感觉得到这一份真诚,也可以理解到,确实祖先这些教诲,对他的人生、家庭有莫大的帮助。说坦白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其实也是有很多困扰,只是他不知道老祖宗这些东西能解决而已。他是不了解,他并不是不接受。结果后来上了两个小时,我给他们鞠个躬,说今天跟大家讲到这里。他们从一开始说「还上什么课」,到两个小时之后,好几个人一起讲说:「你别下来了,你就在上面继续讲吧。」所以,用我们一个真诚的心,慢慢的这些情况都能够转过来的。
    而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他眼神都是很茫然,就代表这些孩子虽然挺大了,但是他们的人生是没有目标的,没有立定志向的。甚至于茫然的眼神,往往是看到电动玩具了,看到这些声光刺激了,他们就一下变得有精神了。其实看到一个茫然的眼神,就可以体会到,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变成欲望的奴隶了。所以他频道都是跟这些刺激、放纵、享乐有关,一下子要接到圣贤频率上,他必然有一个过程。我们不希望他的人生继续茫然,继续做欲望的奴隶,那大家要有信心,邪不胜正。我们要把圣贤的智能、正气传递给他,让他把频率慢慢的接对。而且,真的能救一个,让一个扑克脸变成真正珍惜圣贤的文化,有一个孩子真的转过来了,都是功德无量。我们不要一下子期望,第一堂课就所有的人都转过来,这个也是不大可能的。
    那问题当中也提到,就是感觉这些孩子好像没有feeling,没有在这个课程状况之内。因为他那个频道还没有接上,慢慢,我们相信,人性本善,还是可以把他的冰融化掉。
    我自己有一个姐姐,不是亲姐姐,也是在教学的一位大我几岁的长辈,她教学也非常用心。她教一个女孩,苦口婆心给她开导、劝导,这个女孩都是用仇视的眼神看着她的老师。我们要冷静,你都是为她好,她为什么仇视看着你?显然那个仇视不是对你嘛,是因为她的人生已经有很多埋怨、很多不幸在其中,所以你别着了她那个相。她十几年过来,呈现出这样的结果,你让她要一下子转成笑脸,那也有点强人所难。她以前是得不到很好的关爱、很好的引导,她才变成这样,你现在用心真诚的去教她,那就是种新的种子了,她以后会结好的果子。
    就好像我们今天从事农业工作,这一棵树已经没有栽培好了,今年长出来的都是不好的果子。你总不能灰心啊,它只是把一个情况呈现出来而已。所以今年长不好,不代表明年长不好。只要往后的这一年好好的去栽培它,可能明年就是好的果子了嘛。我们什么时候都要顺着自然思考,不能有得失心在里面。
    结果她教的这个女孩,后来还休学。休学的时候,老师还到她们家去开导她。连到她们家,那个仇视的眼神还没变。所以我也很佩服我这个大姐姐的耐心。后来过了几年,这个学生也结婚了,刚好在一家红茶店工作。而她的老师的学生(那个时候的学生,过了几年以后的),刚好到这家茶店喝茶。结果当她看到这些学生穿着校服,「哦,就是我以前那个学校的学生」,然后一跟她们聊,得知她们就是她老师现在在教的学生,她就很激动了,了解到老师现在是教哪一班。
    结果她就带着先生,带着孩子(那个时候结完婚已经有很小的孩子),就一起去看老师。她聊得非常高兴,那个时候那种仇视的眼神已经没有了。聊完以后,还跟老师讲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单独跟妳在校园里走一走?」就跟老师约到操场上,想单独跟老师聊几句心里话。然后要聊以前,还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牵一下你的手?」就这样师生两个在校园里漫步。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说,「老师我可不可以跟妳拍张照?」她说,「我拍这个照,要放在床头,常常看。」
    所以真心,都是一颗真实的金刚种子,它都会种在孩子的心田。但是什么时候发芽成长?那有很多因素在其中。所有的付出,绝对不可能白费掉。那至于往后这个孩子的发展,除了我们用心之外,还要考虑他自己的造化,包含他的家庭状况。所以我们不要在乎现在孩子好像很酷,很没有feeling,这个倒不用太罣碍。
    这里又提到,「讲课的时候都是五千年的例子,现在的学生是不是不能感受到?」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先问自己:我们自己在读这些古圣先贤的例子,有没有感动?假如我们有感动,那学生也会感动。其实小孩应该比大人更容易感动才对。我记得每一次听闵子骞的故事,或者讲闵子骞的故事,基本上是没有一次不流眼泪的。我现在是练出来了,眼泪只在眼眶转,不滴下来。因为滴下来会影响讲课状态,所以练让它转,但是真的都感动。因为这些故事,它是至德的流露,这种至性的流露,一定会超越时空,会感动现在的人。我是感觉到说,这些故事是可以讲的,而且要先感动讲课的老师自己。能感动自己,讲出来才能感动别人。
    而这里也提到,「那能不能用现代的故事来讲?」可以的。我们可以古今中外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讲。让他效法古人,也效法现在的人。故事方面,大陆山东电视台的「天下父母」,这个节目就做得非常好,有非常多榜样的例子。所以只要有心,都是做得到,现在人也有人做到。包含中国这几年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所以有非常多道德模范的表扬,跟事例的赞扬、倡导,这个在网络上都找得到。就是推举各种包含孝道的,包含守信的、见义勇为的这些道德模范,大家可以上网去找这些数据。包含自己国家的例子,像马来西亚,我们相信也有很好的例子可以收集。而且,只要是跟伦理道德相应的,古今中外都可以。而且我们这些例子多了,引人入胜,学生听了会津津有味,进而会效法。
    我记得自己在带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只要看到一些契机点,我就会跟他们讲故事。有时候我就说道,「我有一个朋友怎么样怎么样」,透过这些成人的人生经历启发他们。结果学生听到都说,「老师,你到底有多少朋友,怎么会有这么多?」因为每次开头说,「我的朋友怎么样怎么样」,他们就觉得怎么会这么多?而且,都是举很好的例子,那也同时告诉同学们,要「友直、友谅、友多闻」,我们交的这些都是有德行的朋友,才能够增长自己的道德学问。所以现代故事是可以的。
    而里面又有提到就是,「孩子们自尊心很强,他们觉得待人礼貌友善是没面子,反而摆得很酷才好。」当然孩子他们会觉得酷很好,可能是受「魔王」影响。这些电视、媒体,包含演艺人员,对青少年影响还是大,他们奇装异服的很多。我有时候看连「金毛狮王」都出来了,那个发型真的会吓人。所以这些青少年观念的转变,还是有一个过程。
    尤其中学生都很会思考,跟小学生不一样,小学生单纯,你跟他讲什么,他吸收什么。中学生你愈是用填鸭式,他有时候反而反弹。有时候讲些话,让他去思考。比方,「你今天到一个新的班级,或者到一个新的团体,每一个人都摆一个扑克脸给你。你刚到一个新的班级,也是比较紧张、忐忑,所有的人都给你摆个扑克脸,你觉得好吗?还是你到这个新的班级,很紧张,很多同学笑着对你讲,哪些东西放在哪里,你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去使用,你有什么不了解,尽管问我,不要客气。那你觉得是扑克脸好,还是很热情的帮助你好?你是会尊重那个扑克脸,还是尊重那些真的很爱护你、真的很设身处地帮你的人?」
    讲到这里就好了,你不要又下个结论:当然是怎么样嘛!年轻人就是,现在这个年龄很奇怪,你愈叫他一定要怎么样,他好像心里面不知不觉就「我偏不那样」。这个年龄,就让他自己想通,自己去做。你点到这里了,应该他可以想得通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能得到别人的爱敬,首先是我们有这个爱敬的心去待人。怎么可能是用冷漠去待人,而能得到尊重跟爱护?这个跟道理不合啊。
    而且,自尊心不是求来的。人家尊重我们,是我们做出来的行为值得人家尊重,哪是摆一个脸给人看,能得到别人尊重?这个都不符合逻辑了。一个人之所以尊贵,不是因为他有多少钱。这个您都可以跟这些青少年设问:「一个人他家里非常有钱,可是他很傲慢,他脾气很大,你尊重他吗?你喜欢他吗?」所以是因为他的行为尊贵,他才值得尊重。不是因为他今天有钱、有地位,或者摆什么脸,人家就尊重他。这个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接着再提到的是,「让这些孩子有一些作业回去做,有一些做了,但有一部分不配合。」其实,有些孩子被家长带来,很可能在态度、行为上,有一些偏颇处了。这个班里面可能有很认同的,可能有问题学生,这个应该是正常的状态。那从班级上来讲,这些好的同学,我们多赞叹。「见人善,即思齐」,让这些孩子看齐,他的一种志气、善良,可以由这些好的同学去带动。而这些有状况的青少年,特别敏感,所以我们去肯定好的,他去效法好的;我们去骂那些不好的,他们就很敏感。一下子否定他了,可能他那种消极的情绪就会出来。所以面对这些孩子,还是要很有耐心,循循善诱。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要求他,从学校什么都不配合,到这里完全配合,这也不大可能。所以还是要有耐心。他有一点进步了,有一点配合了,我们就肯定他那个部分,也是要慢慢慢慢把他牵引过来。而且在这个肯定的过程,多鼓励,不要太急于求成。
    当然,除了多鼓励孩子之外,家长的学习还是很重要。因为孩子有状况,跟他的家教铁定有关系。而这个班都是要求家长要来听课程,所以有机会也要跟他的家长沟通一下。而且也要期许家长,他自己身教真正做得好,会感化他的孩子,也会带动他的孩子来学习。然后,跟家长沟通完之后,就亲师更好的来配合一下。
    这里又提到说,「有些孩子来了几次,就不见踪影了。」所以人生还是要随缘。他走了,你还一直在那里很难受,这也影响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心境了。
    我记得七年前,我在海口跟大家交流《弟子规》。后来有一些家长,一些参与的成人,他们也有意愿来教学。所以我们每个礼拜,跟这些有志于弘扬文化的同志们聚会一次。我有跟他们交流一个心境:跟大众交流传统文化,每一次要当作最后一次教。为什么?可能这一个人今天听完,下一次的缘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说不定刚好今天听完,明天他就从海口搬到成都去了,是吧?他就不一定有机会再听了。非常珍惜人与人的缘分,把每一次都当最后一次来教。
    我们这样的心境去教,那样的眼神、那样的言语,我们相信听课的人可以感觉得到,孩子也会感觉得到。虽然这孩子上了几次以后,可能因缘变化他没有来了,但我们相信,老师这一份教学的存心、态度,会印在这些孩子的脑海里一辈子。所以别罣碍,我们还是安住每一次的机会,随缘,尽心尽力去做,就好。
    而且,放下了,别罣碍,珍惜每一次因缘,珍惜这些每次来上课的家长和孩子,社会大众都在看,以前上过课没来的人,也在看,当这些孩子学得愈来愈好,可能后来没来的孩子看到以后,他的家庭观察到以后,往后再来学习的机会,也会再出现。所以我们把当前的缘分好好的去发挥,也是成就往后更好的因缘。不能是:走的,你担心;当下的,也没有办法用心去教。那社会大众一看,也不怎么样,反而后面的缘,就不能够愈来愈殊胜了。
    最后有提到,「我们感觉到挫折、无奈,不知该怎么下手帮这些可怜的孩子。」除了刚刚跟大家交流的这些心境、方法之外,也要多跟这些青少年沟通一下,了解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因为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因材施教。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心态都不是很了解,会不会有一点鸡同鸭讲?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愈能因势利导。你跟他们多沟通了,孩子的很多语言,您也比较了解,有时候讲讲几句他们熟悉的语言,他们觉得老师很了解我们现在的状况。
    包含他心里面,尤其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老师跟我们同不同一国的?」他们很在乎这个。所以您很了解他们的状况,适当的用一些他们惯用的言语,跟他们打成一片,就更好去引导。但是那个打成一片,不是随波逐流。他们一些错误的言语,我们不去用,是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言语,而且又是对的,去跟他们谈。你不要为了跟他们打成一片,跟这些青少年勾肩搭背,这也不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