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诲我们,我们要恭敬、专心地聆听。并且认真去落实父母的教诲。
 
因为父母的人生经验往往比我们丰富。所以能够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将会很有帮助。父母教诲我们,也是真心地把人生经验传授给我们 ,希望我们能够少走弯路错路。所以父母对我们用心良苦,用真心对我们,我们如果还不恭敬,不当一回事,甚至内心厌烦,不受教,那就太不是人,太对不起父母了。
 
你说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那还能“闻过欣”吗?所以到了外面,就会刚愎自用。别人看你错了,也不会劝你。自己就会吃大亏,越来越走向自毁而不自知。
 
如果对父母恭敬心不足,就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特别是作为年轻人,被现代潮流所污染,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老一代已经过时了,所以看不起老人,老人说什么话都不当一回事,感觉很厌烦;即使老人说错了,说了一些令人难堪的话,或者聊一些很尴尬的话题,我们也要不变内心恭敬的态度,耐心地听老人说话。一定要克服烦躁的心理,这才是为人子女该有的态度。
 
当然,父母的观点也未必一定正确。比如说父母叫我们要多去赚钱,以后要发大财。那么我们心里要清楚,命运是以前所造善恶决定的,财富是不可强求的。 传统文化经典是绝对正确的,当父母的意见和传统文化经典相左时,我们要以经典的教诲为准,这样才不会陷父母于不义。虽然这样,但是内心对父母的 恭敬从来没有变过,即使父母说错了,我们依然站在那里恭恭敬敬地聆听。这个恭敬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做个样子。而心里也要多想想父母哪些话说对 了,说对的,一定要努力去做,终身奉行,这样才对得起父母。这就是“父母教,须敬听”应该有的精神。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人叫魏颗,他的父亲有一个爱妾,每次出战时,都嘱咐魏颗说:“如果我死了,你要把她改嫁。”但是后来他的父亲病重时却对魏颗说:“我死后你要让她为我殉葬。”后来,魏颗没有让这个爱妾殉葬,而是把她改嫁了。他认为孝子应该尊崇父亲清醒时的话,而不是尊崇临终昏昧的话。后来,晋国与秦国打仗,魏颗作为武将,遇到了秦国武功高强的力士杜回。本来应该输掉战争,但是奇怪的是,他看见一个老人用草绳去绑杜回的脚,杜回摔倒了,就被擒获了。夜里,魏颗梦见这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父亲爱妾之父,因为你救了我女儿一命,我帮你战胜杜回,作为报答。”魏颗尊崇了父亲正确的遗命,这是“父母教,须敬听”。
 
春秋楚国的令尹孙叔敖临终时,教诲他的儿子孙安说:“你才能不足,我死后你不要做官,也不要接受封地,如果楚王一定要封地给你,你就要那一块最贫瘠的地寝丘。”孙安尊崇父命,坚持不出来做官。因为孙叔敖一生廉洁,他死后家里没有财产,孙安就变得非常贫穷。楚王知道后,就一定要封一块地给他,于是孙安遵照父亲的教诲,只要了寝丘这块地。因为这块地贫瘠,后来别的家族也不来跟他争夺,所以孙氏家族得以生存发展。孙安能够如此恭敬尊崇父亲的教诲,并坚持实行,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应该从古人身上学习他们恭敬对待父母教诲的那种精神。如果能做到,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像《左传》这部正史中记载的这两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他们都因为尊崇父亲正确的教诲,从而得到好处。
 
父母并不是仅仅在言语上教诲我们。我们自己要善于观察,要能见到父母行为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心里要多想父母的德行。因为教育不仅仅是言教,更加重要的是身教。看到父母有好的德行,也要认真去学习,效法,并一生都去力行。内心对父母恭敬,内心不浮躁,自自然然就懂得观察和学习。这就是进一步落实“父母教,须敬听”。
 
除了父母教,须敬听。我们也要做到师长教,须敬听;圣贤教,须敬听。
 
比如圣贤经典,那是跨越时间空间的真理。所以一定要恭敬地对待圣贤的教诲。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圣贤的经典没有丝毫怀疑,学了就去落实,那么你以后也能做圣贤人。
 
而对于老师,一开始我们是可以谨慎选择的,可以多观察这个老师的言教是否和经典相应;可以多观察这个老师是否言行一致。一旦确定了这位老师是正知正见的,选择他作为老师,那就必须对老师有绝对的信心,有十足的恭敬心。老师说所的教诲,不要有丝毫的怀疑,不要违背而去真正落实。即使有很多人毁谤,我们丝毫不会动摇信心。
 
钟博士说:“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为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地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应该感恩他。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就是好人。我们步入社会后,谁还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父母和老师。所以如果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我们要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故意来找茬、来挑衅,我们该怎么办?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