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在家里无论有什么东西,都要和家里人分享。而不能偷偷占为己有。如果占为己有,父母知道了会很伤心。
 
这样做一方面是让我们有家庭的观念,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培养大公无私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去除自己的贪欲。孝顺父母,要以父母之心为己心。父母日夜操劳,为的就是这个家庭。他们无怨无悔地为家里人付出,我们怎么能够有什么东西只想到自己呢?比如父母买了什么东西给自己,兄弟姐妹想要拿来看一下都不肯。这样父母一定会伤心或者生气。父母所伤心的不是东西被拿走了,东西并不稀罕,关键是我们的孝心,已经被这一己之私破坏了,家庭中的爱被破坏了。
 
东汉的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他的兄弟,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有了好吃好用的东西,先孝敬父母,这样就是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也是减少自己的自私自利、贪欲;不但如此,能与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看到心里一定会很高兴,也很安慰。这也是养父母之心。
 
在古代,中国人都是生长在大家族中。所以都有家族的观念。从小就没有私心,处处都为家族着想;长大了需要做什么事业,家族也是无条件支持;如果做出了什么成绩,也是无私地奉献给家族。生活在这样的家族里,人一辈子都有依靠,都是内心踏实。所以古人一生的目标就是为自己的家族增光。有家庭的观念,也就会有国家的观念。因为爱父母,所以爱家;因为爱家,所以爱国。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两个弟弟叫田庆、田广。父母都去世了,兄弟三人打算分家。东西都分好了,只有门口有棵紫荆树不知道怎么分。三兄弟都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公平。讲完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的话,我们兄弟要分家,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不仁爱、不友爱的行为,立刻就枯死了。我们不能连树木都不如,应该要友爱才对。后来三兄弟就没有分家,又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没过多久又复活了。
 
我们现代,不要说无时无刻把家族放在心上,兄弟间不和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兄弟为什么会不和?主要还是私心作祟。特别是成了家以后,特别容易因为妻子的离间而疏远兄弟。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不肯多帮助兄弟,不肯把财物看淡一些而多付出,那最终不但兄弟之间感情变冷漠,父母也会很伤心。
 
明朝有个人叫郑濂,他全家人几代人同堂,家里有上千口人,都能够和睦相处。因为他治家有方,受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赞赏。皇帝就问他:你是如何能够把全家这么多的人治理得如此和睦呢?郑濂就说了四个字:“不听妇言”。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听那些自私自利,挑破离间的话语。皇帝于是想考考他,赐给了他两个大梨子,想看看他是如何公平地分给全家上千口人的。郑濂回家后,派人找来两个大水缸,然后吩咐人把这两只梨给他挤碎,汁流在水缸里,然后把全家族的人都召集过来,说这是皇帝的赏赐,每人一人一碗。全家人心服口服。
 
我们要学习古人。有好东西,应该懂得和家人分享。再扩大,有好东西,要懂得和朋友分享,和社会大众分享。有一个孩子的母亲拿了几罐牛奶到学校给孩子。在房间里面,悄悄说:这个都给你喝。怕其他的同学看到。这个孩子在喝牛奶的时候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很不痛快。他们的老师观察到这一点,当天晚上就跟这个小朋友说:你有这么多瓶牛奶,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好东西要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你愿不愿意拿出来给大家喝?孩子很单纯地说:好!就把所有的牛奶倒在同样一个瓶子里面。然后其他的同学都很欢喜,每个人就倒一点。当牛奶要倒得太多的时候,这些小朋友会说:好了,好了,其他的同学还要。施比受更有福,这几个同学要喝的时候,都一起感谢这位同学,所以他也很高兴。当天晚上写日记,就提到今天请大家喝牛奶,觉得那一杯牛奶特别香,特别好喝。他的妈妈翻了他的日记,觉得自己做得不恰当。“财散则人聚”,人要有慷慨才能赢得人和,人生跟事业才会有所发展。
 
再引申一下,我们自己有多余的钱财,应该多布施出去,为社会大众造福,同时也是培养自己的福报。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江西的周翁是上海的大富翁。有一天,周翁怒气勃勃,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来信,说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作主张,捐得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组安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止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作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反,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
 
“物虽小,勿私藏”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不要有偷盗的心。心里没有贪欲,自然就不会去偷盗。所以人从小就得接受教育,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算是很小的东西,也不能占有己有。
 
蔡礼旭老师在讲课中说,有位女士带孩子去书局逛,出去以后,发现小孩拿了个日记本的小钥匙,就拿回去要还给收银台。收银台小姐说:这个拿回去也不知道装在哪里,就送给你!这位女士也不以为意就拿回去了。后来小孩上学,她就突然察觉到,孩子会顺手拿同学的一些小东西回来。所以,孩子还没有是非判断的时候,他一做错误的动作,不纠正,就有可能以后会习以为常。小孩子他还没有建立是非判断的时候,有时候随手拿东西是觉得好玩。做父母的养育孩子确确实实要多用心。孩子做一些不好的行为,会马上表现在脸上,会心虚,这时候要捉住教育机会加以引导,比如带着孩子归还东西并赔礼道歉。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的时候不注意培养这种品德,长大了欲望膨胀,就会去做偷鸡摸狗的事,甚至是损害公家利益的事。伤心的还是父母。
 
在金融界,美国辉煌一时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曾是美国第七大企业。却在2001年,因为企业的财务欺诈行为暴露而最终破产了。它的破产引起美国整个金融界的动荡,上万名的美国员工失去了工作,失去了退休金,也牵动到全世界的股市,数十亿的美元付之东流。这都是因为公司的主要领导财务欺诈所造成的。公司里的三大要犯都没有好下场。安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前CEO、首席执行官肯尼士·雷,当听到自己的欺诈行为曝光,法院判决他45年的监禁之后,不久就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另外一位前首席执行官杰夫·史基林,对公司破产造成的金融丑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院判处他275年的有期徒刑。另外一位副总裁约翰·巴克斯特,听到公司破产的消息以后,饮弹自尽在自己的汽车里。人们发现他尸体的时候,看见他的座位旁边有一个左轮手枪和一纸遗书。
 
为什么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有那么多贪污的人?这些人很多都是知识分子,都是智商很高,有知识,有才华的人。他们却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很多有百年基业的大公司,往往因为某个职员的贪欲,徇私舞弊,而导致破产。归根到底是这些人从小缺乏道德的教育,特别是缺乏因果的教育。如果懂得因果,就会知道,即使偷了很小的东西,将来也是要还的。特别是如果偷了国家的东西(偷税漏税),就欠了全国人民的,那么你要还到哪一世才能还完呢?想想太可怕了。而人之所以会贫穷,其原因就是贪心和偷盗。这绝对是真的。
 
古人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非义之财不能拿。为了一己之私,而取非义之财,就好像吃腐坏的肉、喝有毒的酒。
 
我们古代注重“举孝廉”,用孝跟廉来衡量一个人能不能替国家服务。孝,德之本;廉,做事之本。廉洁的人在办事当中不会图谋自己的私利,才能大公无私,把事办好。所以,做人做事的根本就在孝跟廉。一个国家的政治好跟不好,从廉不廉洁看,廉就是政治的根本。
 
汉朝的杨震,为官非常清廉,且常常帮国家推举人才。当时他在东莱做太守,举荐了一个读书人叫王密,举荐他当昌邑令。王密很感谢他,有一天晚上带了一些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我这么理解你,举荐你当官,你怎么这么不理解我?王密说:只是我一点心意,绝对没有人知道。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听完之后,觉得很惭愧,就走了。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因为杨震非常的清廉,这个榜样也传给了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孩子秉、他的孙子赐、他的曾孙彪,统统做官都做到三公的位置。虽然没有贪这些黄金,但是赢得的是更大的功德跟福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除了福报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德行的榜样。
 
所以接受圣贤教育的人,就算是拿公家一张纸,都要先问问相关负责人,人家同意了才敢拿;如果出门,绝对是自己花钱坐车,绝对不用公家的车办私人的事。这样严格的自律,其原因就是因为接受了圣贤教育。
 
元朝的许衡,曾与许多人逃难经过河阳。天气炎热,大家十分口渴,见路旁有梨树,都争相采摘梨子吃,惟独许衡泰然自若,端坐树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他回答:“不归自己所有,不可以拿取。”那人说:“世道大乱,这梨没有主人了。”许衡答:“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正真立志做圣贤的人,是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