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孝经》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为了让百姓相亲相爱,所以要教孝。让大家都懂礼,都能互相合作,就要教悌、教恭敬。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圣学,从哪里入手?就从礼入手;孝悌、恭敬即是礼的精神所在。所以《弟子规》虽然多是一些细小的礼节,但是有大智慧,从一开始就强调入则孝、出则悌。
 
哥哥对待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待哥哥要恭敬,兄弟如果能够和睦相处,那么父母看到了就会很欣慰,那么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了。要明白兄弟就好像树枝一样,是同一个树干衍生出来的。爱自己的兄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父母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孩子操心。甚至担心去世后孩子能不能够好好地生存下去。所以他们肯定希望孩子们一辈子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兄弟真正能够和睦,互相关爱,父母可以说是放心了。现代一些人,父母一过世,兄弟姐妹就在争家产,争到了法庭上,那真是太可悲了。父母如果操心自己的兄弟,那必须要主动去为父母分担。比如有好东西分享给兄弟;出钱帮助兄弟做事业;照顾兄弟的后代,让他们有好的教育资源;为家族付出。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兄弟能够友爱,和睦,自然而然也能够感化下一代,让这种孝悌精神在家族里流传下去。
 
唐朝有位大官叫李绩,年纪很大了还亲自帮他姐姐煮粥。风很大,一吹火烧到了胡子。他的姐姐说: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李绩回答说,姐姐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姐姐煮粥。古人一生都在行悌道,即使到老也不改变,是我们今人所应学习的。
 
晋朝时候有个小孩叫做庾衮。村落闹瘟疫的时候,他的兄弟已经死了好几个,还有一个兄弟已经病床在卧。他的长辈要带著一些孩子离去。庾衮不愿意走,说道,我不能放下我的兄长不管。他的长辈一再劝说:太危险了。他说:自己天生不怕病。他的长辈拗不过他就走了。庾衮亲自帮他哥哥熬药,常常半夜还在别的兄长的灵前痛哭。由于他这分对兄弟的友爱,他的哥哥奇迹似的好过来。当一个人内心有正气的时候,是不容易得病的。爱自己的兄弟,其根本就在于自己内心的仁爱精神。
 
汉朝有一对赵姓兄弟,兄长叫赵孝,有一天弟弟赵礼被土匪抓住了。那个时期经济不景气,民不聊生,土匪作乱,抓了人之后,就要把人吃掉。哥哥闻讯赶来,哀求这些土匪说:“他的身体比较瘦,没有肉。你们吃我吧,我的身体比较胖。”赵礼在旁边一听马上争着说:“我被你们抓住了,你们就应该吃我。”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在这些土匪面前争着去死。兄弟两人真挚的友爱打动了土匪,结果他们决定谁都不吃,把这兄弟俩放了。孝心、友爱之心,是每个人本有的本性。强盗也是“性本善”,也有恻隐之心,这一对兄弟争死,把强盗的本性、本善给焕发出来了。
 
《大学》上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就能够教导国民,能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孝悌开始做起。在家里,儿女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友爱,这样才可能在社会上跟任何人和睦相处,进而感化别人。
 
泰伯是周文王祖父古公的长子。古公很喜欢文王,有意把王位传给三子季历 ,然后再传给文王。泰伯为人孝顺,为了不拂逆父意,趁父重病时,带领二弟仲雍,托言往南方采药,率部分周人离开故土周原,长途跋涉来到江南——无锡梅里。他入乡随俗,深受当地土著居民爱戴,推为君长,国号“句吴”,于是姬泰伯也就被称为吴泰伯了。泰伯和仲雍曾先后两次返原籍周原奔父弟之丧。在此期间 ,他坚辞其弟及众大臣二次推举继承王位,返回江南,这便是泰伯被誉为“至德”、三让王位的故事。天下都能让,那就没有什么不能让的。所以正是周家的孝悌精神,让天下都被感化,成就周朝八百年历史,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