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把财物看得很轻,甚至根本不在乎,那么人与人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厚。兄弟之间不高兴,常常是因为财物的纷争,小到一点小东西,大到家产。如果对财物斤斤计较,就会伤感情,产生怨恨。怨恨来自哪里?是我们有私心,对财物起了贪念,贪而不得,求而不得的时候,才会有怨恨。而这个贪求的心,不是我们本有的本性,本性是纯善的。贪念,违背本性,违背天良,如果不能及时克制,与本性就越离越远了,天良就一天一天地泯灭了。古人很不客气地说,如果重财利而轻道义,这种人虽然还是个人的样子,但是心地已经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现在的小孩连一点小东西都不肯跟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看了会难过。如果这种习气毛病养成,长大了和兄弟姐妹争夺家产也是有可能的。现在社会上为了争夺家产,闹上法庭的事太多了。今人应该好好向古人学习。东汉时期的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兄弟,自己拿小的梨子;春秋时候,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个德行,虽然很穷,但是喜欢拿自己的财物和朋友分享,即使被朋友用坏了,也是毫不在意。
兄弟因为财物问题而闹不愉快,经常是因为结婚后,被妻子所离间。妻子如果把财物看得太重,连借点钱给丈夫的兄弟都要斤斤计较,这就疏远了兄弟之间的感情。父母会难过,那么这是不孝。同样道理,做丈夫的也不能因为计较财物问题而离间妻子和她的兄弟姐妹的感情。大家既然在同一个家族里,就应该以家族为重,把自己的私利放下。蔡礼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同仁,她的先生有一个妹妹在夏威夷,打了一通电话回来,说在夏威夷孤苦无依,又生了病,急需用钱。她先生听了以后很焦急,问可不可以把我们这两三年来的积蓄,全部寄给我的妹妹? 当下这位同仁说道,你这么做,妈妈一定很欣慰。她的先生内心非常感动,对这件事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应该做到兄弟姐妹的家庭有什么事需要帮助,都要尽心尽力去帮忙,不要吝啬钱财。小到钱财,大到家产,甚至家业,都不要放在心上,敢于让给兄弟姐妹,而珍惜兄弟之间的情意。
古时候的泰伯是一个至德之人,他连国家都肯让给自己的兄弟,自己到吴地去了,结果还是做了吴国的国君。只要是自己的福报,无论怎么让也是让不掉的。而其根本在于德行。
所以有一句话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的一生有多少财富是以前,甚至过去世所造作的善恶决定的,岂是去争去抢,或吝啬、占人便宜就能得到的?比如有个人命里本来有500万,他去争去抢,用非法的手段获取了200万,于是福报就折掉了,命里的财富只剩下200万,而且他将会因为非法获取财富而遭受果报。这个时候他却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很高明,一下子能够赚到200万。所以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人如果不懂道理,就会把自己推入危险的境地。有一本书叫《保富法》,记载了旧上海很多吝啬的富翁因为一毛不拔,甚至发灾难财,他们的家族最终都没落的真实故事。
真正明理,不但不喜欢去争夺财物,甚至会乐于布施财物。钱财乃身外之物,多布施,慢慢地自己的贪心就淡化了。不仅如此,还会因为布施而获得福报。五代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张士选。父亲早去世,他的叔叔把他带大。当他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叔叔跟他说:你已经大了,我们现在把祖宗的财产分成两份,你一份,我一份。张士选马上说:叔叔有七个孩子,应该把遗产分成八份。叔叔说:你是代表你父亲,应该分成两份。张士选才十七岁,却很坚持,一定分成八份。这么一让,让出了他的德行和家庭的和乐,量大福大。当他进京赶考时,一个算命的人告诉他:你脸上有很多阴骘纹,这一次必然高中。果然,他这一次考试高中了。
《大学》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把财物看得很轻,都布施给别人,得到的是人心。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冯谖的人,他去找孟尝君,想做一个食客,却说自己什么也不会。孟尝君很宽厚,还是招待了他,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一点也不计较。冯谖感动了,到处宣扬孟尝君的好。还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去薛城帮孟尝君收账,却因年岁不好,把债券当着民众烧掉了,说孟尝君允许大家不用还钱了。民众欢呼雀跃,感恩戴德。冯谖对孟尝君说:“我帮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嘴上不再说什么,但是心里不高兴,也不去追究责任。后来,孟尝君得罪于齐王,逃难到薛城,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场面之大,让孟尝君十分感动。孟尝君对冯谖不停地说:“我看到了!先生给我买的义我终于看到了!”
财物不是留给自己享用的,给自己享受有何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拿自己的财物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符合天心。所以积累了大量财富,却不肯拿一点钱去帮助穷苦人,这是违背上天的旨意的。这样的人必定将受到上天的惩罚。乐意去帮助人,那种为善的快乐就能够体会到。那么快乐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因为争夺财物而怨恨呢?如果追求更高境界,愿意把自己的身躯都奉献给社会大众,丝毫无怨言地去做公益事业,特别是传播圣贤教育,而没有疲倦的那一天,那就是大意义的事。追求立身行道,是真正的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