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兄弟姐妹之间讲话要谨慎,不能说过激、伤人的话语,留一些情分、体面,给对方一分尊重,不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让对方起怨恨;第二层意思是当兄弟姐妹对自己说一些过激的言语时,要懂得忍住不要发怒,让愤怒淡化,以免伤害兄弟感情。
 
古人讲,“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讲话一不留意,可能就种下了祸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自己无心说了一些太过厉害的话,往往使对方怀恨在心,而自己还不知道。而为什么会常常说一些得罪人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傲慢,甚至有控制欲,看到别人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忍不住要说几句。其实不是不可以说,一要看自己的存心,是真心想帮助别人还是因为内心对别人反感或看不起人?二要看说出来后对方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内心是什么状态,别人是可以感受到的。只要不真诚了,以傲慢,控制占有的心去批评人,说出来对方就会怨恨。
 
另外,心不细腻,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常常说一些让别人难堪的话,也会导致别人的愤怒。一般成人都好面子,所以成人觉得难堪的事情,不要大庭广众说出来。这个要做到也不容易,所以心不能浮躁。内心平静,看事情就能看得透彻,也容易体会和照顾别人的感受。所以首先要少说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一多人就浮躁,说了得罪人的话自己都不知道。有机会一定要去学习《诗经》,“不学诗,无以言”,诗学得好,就会懂得一些讲话的艺术。
 
现在一些人在公共场合话特别多,但是又不说些正经的话,都是些市井粗俗语,这样的人很浮躁,往往会因为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而被人笑话。我们要注意少说话,如果要开口说话,那么出声之前先想一想,我说的是什么话?符合圣贤教诲吗?如果是些无相干的话语,就不要说出来。这样能够三思而言,相信内心就不会浮躁,这样言语上的过失就少。
 
如果别人对我们说很难听的话,我们一定要懂得不要发怒,要宽恕对方。“怒”字和“恕”很相似,但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明白。发怒了,自己就变成习气的奴隶;而能够宽恕别人,叫“如心”,才是符合真诚的。《论语》说:“忿思难”。内心一有愤怒,一要发作,就要想到发怒会导致灾难。不说那些丧国败家的灾难,就说一些小的,你骂人,别人就要骂回你,骂着骂着骂到父母,那自己就不孝了。所以要发怒之前就要想到父母。孝子一想到父母,他还敢发怒吗?俗话又提到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一句发怒的话说出去了,可能以后就不再是朋友了。特别对兄弟姐妹更加不应该发怒,因为如果把关系闹僵了,会让父母伤心。
 
很多离婚案件的发生,追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结果互不相让,导致家庭破裂。有些夫妻到法院去签离婚协议书,法官问他们,你们最初为什么会想到离婚,什么事情导致你们决定走上这一步?夫妻之间都没想起来,都忘记了为什么小事而发生口角。
 
如果在团体里面,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司、单位。人与人之间假如常争吵,那这个团体气氛就很不好,必会衰败。我们能忍得住,是为大局著想;而当我们处处能忍让,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这个忍叫忍得明白,忍得为大局著想。
 
战国时候,因蔺相如有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大将军廉颇不服。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立刻吩咐手下的人以后都要让着点儿。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蔺相如心平气和地说:“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如果有冲突,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国家的事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他背了一根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所以无论什么场合,要发怒了,就要懂得“忍”。这个忍的意思不是叫你压住怒火,强忍不发作,要是这样忍法,那估计总有一天要火山爆发。忍的真正意思是别人用刀来刺我们的心,我们都能不动心,丝毫不放在心上。就是要努力做到心里一点怒气都没有。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发怒是很严重的习气,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治?
 
《了凡四训》上对如何对治怒气,讲得非常透彻:每个人都会有短处,这在情理上来说,本来就应该加以怜惜、原谅;若有人违反情理而来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何关联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怒的。还要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称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养还是不足,感动人的力量还是不够呀!这些都应该自我反省,那么对于各种外来的毁谤与伤害,都将成为磨练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这种赐教,还有什么可以发怒的呢?再者,听到别人的毁谤而不发怒,虽然这些坏话说得像火焰薰满天空,也只不过像痴人般地拿著火把,想要焚烧虚空一样,最后将会自己熄灭、停止的。若是听到毁谤就动了怒气,虽然费了巧妙的心思,努力为自己辩护,那就像春天的蚕儿吐丝作茧一样,只会将自己缠缚住。所以,发怒不但对自身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害处。
 
蔡礼旭老师在讲课中也提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笔者按:现在人喜欢把这句话倒过来说,太刻薄了),每当对一个人要发怒时,如果好好去了解他曾经的经历,他所受的教育,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就不会再去苛求他了,怒于是就转变为恕。
 
发怒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就是自己的心。自己是什么心,就会看到什么人。所以永远只能怪自己没有好好修心。发怒,就是错上加错,情况会变得更糟。他为什么会骂我呢?因为我过去骂过他。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真正相信因果报应,每次别人骂自己时,就会想,我过去也这么骂他,现在回到我自己身上了,跟自己骂自己一样。常常这样想,内心就平了。这些都是对治怒气的方法。如果道理都学习了,但一时间还是做不到,那么忍不住的时候可以离开现场,深呼吸几下再说。总之道理要常常思维,相信会有所进步。
 
要慢慢进步,我们也可以先从容易的做起,我们现在要做到别人恶意批评我,我都能马上忍下来,该怎么去努力?比如父母批评我们,我们先做到不要不高兴再说,一时不能马上高兴,那也要慢慢去调伏不良情绪。要多想道理,想想父母的恩德,或者思维因果的道理,道理明白比较透彻了,那么就不容易生出嗔恨心了,心里的不愉快也能慢慢调伏。所以要从《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起,认认真真地去做到。做得久了,再提升,别人骂我我也不再生气。
 
我们要做到什么目标?要学习颜渊“不迁怒”。钟茂森博士说,这个“不迁怒”的意思就是前一念发怒,后一念就觉悟了,把怒的念头放下了,就是所谓的“念起即觉”。在孔门三千弟子里面,只有颜渊能做到“不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