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里,无论走路,还是饮食,都要有秩序,要让长者(或者领导)在前面,后辈在后面。年幼的,要让年长的为先,这体现的是一个恭敬的态度。
古圣先贤教诲我们,长幼有序是人伦之道。钟茂森博士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讲饮食、坐走,是代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样的细节,饮食起居都要尊重长者,让长者先行、先用,这才符合礼。礼,是天地之序。所谓天地之序,就是没有人规定,它是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一种秩序。如果你做事符合礼节,大家就会感觉很舒服,因为这是自然的顺序,是本性的作用。如果不符合礼节,会给周围的人添很多麻烦,即使是没有学过礼的人,看见非礼的行为,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不懂礼的人,往往是因为后天缺乏教育,或者是被社会污染了,或者是被自己的私心、欲望给蒙蔽了,所以才做出不符合礼节的事情来。
钟茂森博士又说:自然界里确实有次序。像天体的运行,每个行星都有它的轨道。如果这个轨道打乱,互相碰撞就会起灾难了。这种轨道运作的规律,称之为“序”。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要符合礼节,符合礼节就是符合自然,在有序中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有的人批评礼教,说这是不平等的,是封建的。但是批评礼教的人,假如他是一个长者,如果一个晚辈在他前面不恭敬,或者对他无礼,他也会不高兴。证明他自己虽然批评礼教,可是他也从内心当中,希望别人对他有礼貌,这说明,礼是自然的法则。遵守自然的法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平等。大家在这个环境里才能够心平气和。不讲究礼,就乱了。说到深处,平等和不平等,是一不是二。假如我们心里面有不平等,看外界也就不平等。如果我们心平气和,看外界心也就平了。没有不平、对立,所行的自自然然就符合中道,符合礼节。
具体的落实,我们在生活中看到长辈没有坐下,自己不可大摇大摆坐下;在宴会上,长辈没动筷子,晚辈不可先动;与长辈一起干杯也要长辈先喝。还要懂得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虽然这里只说坐走和饮食,但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懂得礼让长者。比如有好东西,年纪小的让年长先用;活动签名,年轻人要恭敬地请长者先签;开会发言,长者没发言,年轻人不可抢先发言,甚至等长辈说完话,让后辈发言时才可发言;分发东西时,先发给长辈,然后才发给晚辈;又比如坐车要有秩序,排队而不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老弱先坐之外,也要先往后走,把前面位置让出来。如果后面还一大堆位置而我们尽挑前面坐,这个就不给人方便。不要让老人家走那么远到后面。
要懂得抓住其精神,就是恭敬。比如一起吃饭,主位(一般是面对着大门的位置)一定要让地位最高的长辈坐。《礼记》里说:“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都是恭敬、谦虚的态度。内心恭敬,就不会傲慢;常常先想到让长辈先,就懂得为人着想。有一句话说,人第一等学问就是“为人著想”。我们慢慢会去实践这些行为,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存心,恭敬心愈来愈扎实,自然变化气质。但有时候也要懂得权变,比如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坐电梯,为了安全,还是要小朋友先进电梯。
这句经文也是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要形成家规:吃饭的时候,长辈还没有吃,做晚辈的不可以先吃。现在很多家庭,长辈还没吃饭,就叫晚辈先吃,晚辈也大摇大摆地吃起来。这样久而久之,小孩就会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才是最大的,对长辈说话的语气也越来越不客气了。如果家庭里长幼不分,不注重启发孩子的恭敬心,那么等于是毁了这个孩子。没有恭敬心,不要说成不了人才,可能变得一事无成。《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这部纪录片里,有一集叫“小皇帝长大以后”,用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错误的教育观念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其中的主角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恶习已经难改,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伤害父母的事。甚至在论坛上当众忏悔,向父母磕头,结果还是难以改正错误。后续节目报道,最后父母对她已经完全失望。不得不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