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一般指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应站起来;回答的时候不可左顾右盼,眼光游离,更加不能东张西望,甚至看向窗外,这样显得不尊重老师。眼神定代表心安定,那么回答问题也会正确。
跟其他人对话也是一样,眼光要专注,对人讲话眼睛不专注,代表内心没有恭敬,浮躁,这样对方可能会觉得我们不尊重他。之所以眼光不定,有可能是内心不光明正大,心里有鬼;有可能是不够自信,不能淡定地跟别人交谈;也有可能不耐烦,表现出毫无兴趣的样子,这是不尊重人的。为什么这么焦躁?大概是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了。所以这些小细节,不能不注意,一定要认真学习,形成习惯。
如果平时私心杂念很多,常常心里存着一些不好的念头,甚至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人在大众之中,往往会心神不安,自然就容易眼神无定,动来动去。如果是这样,那么除了平时做人做事要慎独,对得起良心之外,在跟人对话的这一刻就应该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要有改过的决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把改过付诸行动,慢慢提升自己。平时要有主敬存诚的修养,修真诚心、恭敬心,上对得起天地父母,下对得起朋友,对得起一切人,这样就会心安身定,有浩然正气。古人讲“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真诚恭敬,言语态度自然就镇静、稳重、安详。这种人的气质很高雅,与他交往觉得很舒服,外人受他气质的熏陶,也能得到提升。
我们在跟人谈话,要注意做到“视勿移”,慢慢的,也会影响内心,让内心变得有诚意,自信,稳重,也是处处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具体应该怎么做,《礼记》里有一段记载,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臣子瞻视天子,目光要上不及其交领,下不低于腰带。臣子瞻视国君,目光应在其面部以下,交领之上。大夫的部下瞻视大夫,可以目光平视,直视面部。士的部下瞻视士,允许旁视士的左右五步。凡瞻视尊者,如果目光高过对方面孔,就显得傲慢;如果目光低于对方腰带,就显得自己忧心忡忡;如果目光游移,眼珠左右滚动,就显得心术不正。
当然,这是古代的礼仪,可能不完全适合我们今天。但仍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