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对饮食,勿拣择。
在饮食上不能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
 
如果挑食,只挑自己喜欢的吃,会助长自己的贪心。人如果变得贪婪,追求饮食上的欲望,就难以有远大的志向,难以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所以有一句格言说:“能过吃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美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怠尽。”《大学》中说:“格物致知”。我们要修养道德就从格物做起,格物是格除自己的物欲。《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饮食是我们重点要对治的欲望之一。修养道德就包括从减少对饮食的欲望开始。所以不论好吃的,不好吃的,要一视同仁。不贪图美味,也不厌弃粗茶淡饭。如果能把贪求美味享受的欲望伏住,慢慢的,我们的心就能够比较安定,就能产生智慧。
 
而如果习惯只吃好东西,长此以往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享受高人一等,会养成傲慢、浮华的习气。人如果养成了傲慢的习气,就难以有幸福可言,因为没有能够帮助他的人,都被他的傲慢驱走了。
 
家庭教育要以此为原则。老一辈的长辈,他们小时候吃饭的时候,只要说某一道菜不好吃,以后一个星期家里天天只做那一道菜,不喜欢也得被逼着。蔡老师也讲过,有一个孩子不吃饭,他的家长就说:“好,把饭通通收掉。”然后就没东西可吃了,这个孩子到晚上饿得不行了,只好自己去冰箱里找饭吃,以后也不敢在吃饭时闹别扭了。只要家长有这样的原则,就能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对他一生有莫大的好处。但如果家长连饿他一顿饭都舍不得,那就会损失很多很多。
 
我们要懂得,不挑食的本意是对治贪欲。所以有些食物很美味,但是有害健康,还有明显助长欲望的,我们要懂得舍弃,这不但不是挑食,反而是契合“对饮食,勿拣择”的精神。
 
俗语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就是饮食不注意,吃得不适当了,吃得过多了,都会给我们带来疾病。蔡老师曾经列出过“十大垃圾食品”。分别有油炸类食物、腌制类食物、肉制品、饼干、汽水、方便面、罐头类食品、冷冻食品、烧烤类食物。这些都是美味,容易让人上瘾,又危害身体健康的食物。我们要懂得舍弃,至少要不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主动去吃这些东西。
 
又比如肉食,也是对身体不利的。1983~1989年间,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联合其他科学家,于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科学证据确凿无疑,研究结论指出: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概率。而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纪录片《饮食》则记录了一些通过纯素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逆转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真实案例。因为科学证据确凿,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称:食用红肉致癌风险较高,证据显示人类食用红肉会出现致癌效应。如果我们能够不吃肉而坚持吃素,对身体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素食确实是对我们还有很多益处,第一是养仁爱心,去戾气,戾气就是暴戾之气。吃素时间一长之后脾气会变小,恨心会减轻,发火的机会也变少了。《孟子》一书里讲到:“君子远庖厨”,为什么?厨房有杀气,君子要养仁心就要远离杀气。养仁心就不要杀生。我们自己不杀我们也不间接的让别人杀,所以我们不吃肉就没人帮我们杀,有一句话说“今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
 
《论语》中记载孔夫子的行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饮食不刻意追求精细的意思。“割不正不食”有一种解释是说杀之不以道的肉不吃。比如为了贪口腹之欲而杀死动物,这是不仁道的。所以整段话读下来,还有什么肉是可以吃的呢?相信孔夫子的意思是说不吃肉就对了,只是说得委婉一点罢了。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国君所赐的肉,夫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圣人是如何为人处世的。
 
从对饮食不挑剔的这一条,可以引申为对每一样事物都不挑剔,乃至包括对我们人生的命运,我们的处境,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不能挑剔。在任何的环境中都要欢欢喜喜,随遇而安。这是君子的心量,他不会因为挫折生烦恼,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顺境的时候,骄傲自满而得意忘形。心里面有主宰,就不会因为境界的不同,让心随之浮动,他的心是定的。
 
范仲淹先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朝廷重用他的时候,不会很欢喜;赏赐他的时候,也不会很高兴。自己不得志,朝廷没有重用他,把他贬官,他也不会悲伤。因为心里有主宰。他心里想的是万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后,起心动念想的是天下人,没有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