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做人要恢复自己的明明德,格物 至知。

人为什么愈活愈笑不出来?因为贪求的东西愈来愈多,最后就求不得,苦苦苦苦苦,是吧?儿子学历又没人家高,媳妇又赚的钱比人家少,女儿又怎样怎样。比来比去,最后比得全家人压力都很大,比到最后,压力大到不想活的都有。家是什么?家是付出爱的地方,是温暖的地方,家怎么是互相给彼此压力的地方?所以这个攀比、虚荣、贪求,把自己搞得很累,同时又累了身边的人。自爱不容易,明理的人才知道怎么爱自己,时时让自己放下贪、瞋、痴、慢这些习气,叫自爱,假如让自己不断增长,那就是不自爱。
 

我的师长今年八十七岁了,笑起来很灿烂,像婴儿一样天真,这个就是活对了。今天大家回家,第一件事照镜子,看自己活对了还是活错了?你自己笑看看,自不自然,像不像婴孩?还是有点抽筋,皮笑肉不笑?不笑太久了,一下笑,笑不出来。
 

那怎么样真的能够活对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活对了。明明德,自爱,让自己这一生恢复,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这一生让自己恢复圆满的智慧、德能、福分,这是自爱。怎么恢复?恢复两个字重要,是我们本有,现在有障碍,你只要把那个障碍去掉就恢复了。贪心障福报,瞋恨、脾气大障德能。大家有没有看到,做一生悔恨的事情,都是脾气很大的时候做出来的,后悔莫及。瞋恨障德能,愚痴障智慧。把贪、瞋、痴放下了,你慢慢就恢复,明明德了,这叫自爱。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把一生追求带不走的东西。身外之物没有一样带得走,何必几十年苦苦追求带不走的东西?人生重点不在物质的追求,物质够用就好,知足常乐,最重要是什么?提升灵性、提升智慧,因为那是带得走的。身体都带不走,身外之物怎么可能带得走?人生的智慧在哪?在取舍。有次我在香港参加活动,有个朋友载我们,他是香港人,他跟我说,我们香港人什么都快。你们去过香港没有?香港的街道,人满为患,走得都很快,你不走,后面的人推着你走,真的什么都快。只有一件事慢,就是要死的时候很慢。「我的钱啊…」一直拖一直拖,插管插好几个月、好几年,死不掉,放不下。放不下最后还得放,也带不走。
 

所以《三字经》说,「人遗子,金满籯」,一般人没有智慧,留一大堆财产要给孩子,「我教子,惟一经」,把经典、把道德传给孩子,变成家道,有智慧。我请问大家,你们看过哪个企业家留很多钱给他的后代,然后愈来愈兴旺,你们见过吗?人现在尽干那些祸根的事,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学过《朱子治家格言》,不能怪他,还得怪我。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只要父子、兄弟、家里人告上法院,一定是凶相。你们曾经有看过哪一家族的家人告上法院,愈告家族愈兴旺的,有没有?一家都没有。怎么拼命有人这么干?所以「人不学,不知道」,胡里胡涂,都用那个会毁了自己家族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而我们看到多少企业家,甚至都出书,多少人在学他的管理,结果他一断气,好几年子孙还在打官司,他没有办法入土为安,因为还没结束,这是什么?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有时候,很会经营事业,但是他有致命伤,因为他智慧还没圆满,他还有执着点,最后就被这个执着点害得他这个家道中落了。所以「勿以财货杀子孙」,你不要留一大堆财货让子孙在那里冲突。
 

老祖宗造字告诉我们,这个钱字怎么写?左边一个金,右边两个戈,就是刀。所以人有智慧了,努力带得走的智慧,努力提升自己的灵性,留留得下来的家道,留留得下来的德行风范。就像范仲淹先生的后代,没有一个不知道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样的父母、长辈,就对得起子孙,没有白做他们的长辈、父母。而且可以留多久?八、九百年。孔子的后代效法他,他留给后代的风范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
 

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冒一个念头,那是孔子,又不是我。那麻烦,你这个念头不对,「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颜回夫子说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的文化已经遇到存亡兴衰的关键,谁愿意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家庭、团体做起,那就功在民族,这个功德不亚于孔子的功德,因为现在的难度更大。
 

所以明明德是自爱,又懂得利益家人、懂得利益生命当中的有缘人,叫爱人,这样是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这种人生价值观,他都知道时时要去利益人,他怎么可能「恃势力而凌孤逼寡」?有势力的人是因为他有地位,所以他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怎么会去欺负人?而孔子也教诲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不希望人家仗势欺我们,我们更不应该去欺别人。而且孤寡,孤儿、寡母那是遇到人生大不幸的可怜人,更应该去怜悯、去照顾他,怎么还能去逼迫、欺骗、伤害他们?这就太损阴德、太损良知了,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恶劣的,种这样的恶因,感的恶果速度非常快。
 

在河南方城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巩固,他的邻居姓周,挺有钱的,但刚好出现危难,全家只剩一个老太太跟一个小孙子,其他人都死去了,这算这个家遇到了最悲惨的事情。当邻居的应该照顾他,巩固反而没有。煮了一桌菜,请这老太太跟小孩来吃,就讲得很好听,你们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你们把这些家产很便宜卖给我,之后我会照顾你们一生。那老太太很相信他,就真的把这个财产很便宜卖给他,结果他得逞了,就把老人跟小孩给赶走了,这太狠心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家就遭到盗贼的侵袭,全家灭绝,都死了,而那些财产,反而又回到这个老人跟小孩的手上。所以,人不明财富的道理,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个钱财,命中就是这个老人跟小孩的,谁都拿不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是我们的钱财,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横财,必感横祸,而且又是欺负孤儿寡母,欺负老人,这是不自爱,也不爱人,把自己的福折掉了,最后纵使没有夺去生命,也是穷困潦倒。
 

像明朝的严嵩,他是个大奸臣,欺负了无数的人,最后皇帝给他一个金碗,不杀他,让他自己要饭去。结果全天下都知道,那个拿着金碗的人就是严嵩,最后没有人要拿东西给他吃,因为他欺负太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严嵩就是活活饿死的结果。其实我们要了解,严嵩是宰相,一个人能当宰相,他的祖上五代以上积福才做得了,结果他在福报当中不懂得自爱、爱人,却搞得自己最后断子绝孙,他的孩子也被处死了。
 

我们从这句来反思,人有地位、有权力,应该是要造福一方,就像《弟子规》说的,你今天是领导者,「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你仁慈,照顾人。有福报的人,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是多栽培一些人、多照顾一些人。《了凡四训》当中告诉我们要「爱敬存心」,时时懂得爱人、尊重人。而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我们受老祖先跟圣贤的恩德,怎么报这个恩?爱护、尊重一切人就是报恩。《了凡四训》讲,「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圣贤人在天之灵很欣慰,包含他们的祖先,冥冥当中都感恩你。
 

这在《二十五史》里面都有记录。有个人,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妾,娶了一个小老婆。他一开始就交代他的儿子,我走了以后,你再帮她找个好人家。讲这个故事有感应,所以接下来很重要,你们要记住。后来他父亲有点不清楚了,说「我死了之后,让她跟我一起走,埋进坟墓里面」。那样,一个年轻女子的命就没了,所以他的儿子就决定,依父亲比较清醒的时候那个决定。所以这个女子的父亲在天之灵就感这个人的恩德。结果这个人有次带兵打仗,跟敌军打仗,那敌军的主帅突然跌倒了。后来他就作梦,梦到这个妾的父亲在梦中告诉他,你救了我女儿一命,所以我在敌军前面打了一个结,结草,让那个敌军的主帅掉下来,报你的恩德。你看,确确实实你真正为他人着想,人家的祖先都感你的恩德,你积的阴德非常厚。所以「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我们爱护、帮助生命当中每个有缘人,就是真报圣贤、祖宗的恩德。
 

而且我们历代圣王的风范都是这样,他们都是最先照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老年丧妻;寡,老年丧夫;孤,孤儿;独,可能是独居的人,没有人照顾的人;废疾,先天就是残废,生病很严重。这是人世间比较可怜的人,都先照顾。圣王这么做,全国人民都有爱心,所以这个社会就更有福报。父母懂得去帮助可怜的人,这仁爱的家道就传下去了。老师去帮助可怜的人,全班的学生尊重他、效法他,这些孩子人格就健全了。
 

所以这句「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提醒我们不要仗势欺人,让自己堕落。然后懂得自爱,进而去爱人。人生有地位、有权力,都是因缘造成的,甚至是祖上的福荫,所以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去造后代子孙的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也对得起领导的信任,甚至于国家公务员,那是国家的信任。假如一个公务员、官员恃势力逼孤寡,这是让人民对国家没有信心,这是不忠、不仁的大恶行。所以人今天有地位,是自己积功累德、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应该好好来珍惜。

      文章摘录自《朱子治家格言》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