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我们有恩德要铭记在心,常思报答;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则应宽大为怀,不老放到心上,要尽快忘掉。
能报恩是心里有爱的表现。当别人为我们付出而我们不思回报的话,久而久之就会认为别人为我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人就会变得自私自利。一旦自私自利,刻薄寡恩,心里的爱就减少了。所以我们要时时感受别人为我们付出的艰辛。要感谢他人,我们也要为他人付出。能感恩,自然而然就会去报恩。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多付出少索取来帮助实现人生意义。别人为我们付出,我们就要为他们付出更多。即使恩德已经报答过了,依然要把他的好处记在心里,长思照顾对方,这样情谊就长久深厚,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生中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和老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老师给了我们慧命,让我们能够接触到真理,实现人生真正的意义。父母恩与师恩是我们这一生所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的一生都要为报答这两种恩德而去努力奋斗不停息,这是“报恩长”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好好落实圣贤教诲,让自己在道德上有所成就,就能够非常好地报答这两种恩德。
真正的爱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某一时间对某个人很好,过段时间又很厌恶他,这不是真正的爱;如果别人伤害了我我就因此憎恨他,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别人之所以伤害我,说到底是他自己不明理,没接触到圣贤教育,我们应该怜悯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有可能是他在点化我,我怎么能怪罪于他呢?说到底,他对我做的事是我自己所感召的,所以错在我而不在他。所以如果我们被人伤害,我绝对不应该对对方产生怨恨,应该完全不放在心上。弟子规是修学的基础,有些话是对初学者说的,比如这里,大概是对初学者来说被伤害了也丝毫不放在心上一时间未必能完全做到,所以先要求我们“怨欲忘”、“报怨短”。我们如果对别人有怨恨,要尽快把怨恨忘掉,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直到有怨恨的念头,第二念马上就忘掉。颜渊好学,能做到“不迁怒”,绝对不把嗔怒的念头迁移到第二念,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不怨恨人就是爱人的体现。所以我们不但爱对我们有恩的人,连和我们有仇的人我们都爱,这是“泛爱众”的精神所在。念恩、忘怨,也是为了保持我们心中的爱,让“泛爱众”能一直保持下去。
《论语》告诉我们要“以直报怨”。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常思回报,还要加倍回报;别人得罪过我们,做过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则要用正直的心去对待他,不多也不少,对他尽应尽的义务。因为心里没有怨恨,所以能像正直地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他。比如我们是法官,犯人是我们以前的仇人,他现在犯了罪,我们对案件该怎么判就怎么判,绝对不因私怨加重对他的处罚,也不刻意给予他恩惠、减少刑罚。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尉祁奚请求告老还乡,晋悼公批准,并询问他谁可接替担任中军尉一职,祁奚向晋悼公举荐了解狐。晋悼公奇怪地问道:“解狐可是您的仇人啊!”祁奚回答:“您问的是谁可以接任,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解狐还没等到正式上任就病死了。于是,晋悼公又问还有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晋悼公又奇怪地问道:“祁午可是您的儿子啊!”祁奚又回答:“您问的是谁可以接任,并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这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祁老大夫可谓公正无私了。《大学》说:“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仁人当然不会在内心里真正怨恨某个人,但因为大公无私,就能够果断地做出正直的行为,去处置那些危害人民利益的罪人,这是真正的“泛爱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