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不照经典做,就是糟蹋自己。

不照经典做,就是糟蹋自己,今天明理就今天依教奉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智慧、成就学问,就是学东西的时候说,好,我明天开始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明天再戒烟、我明天再戒酒、我明天再戒赌。「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了凡四训》提醒我们,天下的「聪明俊秀」,有不错素质的人很多,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因为「因循二字」,因循苟且,得过且过,就不能进步。所以自己要有气概,今天学了,我已经明理了,我不要再做胡涂人,从今天开始落实这句。
 

刚刚都跟大家谈落实。不糟蹋食物从现在开始落实,再来,不浪费水。不然,我们知道了一大堆道理,知行不合一,那都是知识而已,不是真实的智慧,没办法提升自己的智慧跟福报。要知行合一、解行相应,智能、福报、德能都不断提升。省水要有省水的做法,开水龙头不要太粗鲁,轻一点,水量控制好。再来,洗手,底下可以放一个水盆,把洗手的水再去冲马桶、再去拖地,就不浪费了。再来,刚刚讲吹冷气很耗电,不只很耗电,吹冷气对身体消耗比较大,因为你一吹冷气,比较冷,你很多阳气要顶在身体上,去抵御这个冷。再来,整天吹冷气,一出冷气房又热,一进冷气房又冷,冷热冷热,您看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每天你的毛细孔,很容易感冒。所以细细想想,还是不要太依赖冷气。身体其实是很有调节的功能,你慢慢调、慢慢调,可能就心静自然凉,很有功夫。
 

听完也不要一下子自己用力过猛,本来都吹得很凉,今天回去不吹了,然后满头大汗,都睡不着,隔天上班一直打瞌睡,还被老板骂。然后下个礼拜一来,嘴角翘得很高,对我很生气。凡事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其实当我们学到一个道理回去做,做得生烦恼,你不要怀疑这句教诲,要观照什么?我的性格当中,有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对,有想要一步登天的贪心。所以「无欲速,无见小利」,做什么事情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然有时候自己调整不好反而沮丧,不愿意做了。再来,更不要学了以后去要求身边的人,你可不能回去之后,马上把家里的冷气都关掉,然后你们家里人今天都睡不着觉,统统给你抗议。
 

「凡事当留余地」,要给人一个缓冲,也要给自己一个调试。我们执行长他本来也吹冷气的,他就从二十六度,这个礼拜调二十七度,或者这两个礼拜调二十七度,慢慢再调到二十八度。调高一度,省电就省得很多,最后慢慢用电风扇,这样慢慢过来。这个是做事循序渐进的方法。
 

我们刚刚复习的是「受恩莫忘」,那这句怎么落实?每天写下来,今天谁对我有恩,记下来。人有时候在这个忙碌的生活当中,特别容易健忘,每天写下来,你写的时候会很欢喜。假如每天睡前,都念今天有哪些恩,保证你睡得很香、很甜,还会做美梦。一般每天这样忙下来,心浮气躁的,还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放在心中,然后在那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养成这个习惯,不用吃安眠药,念着今天谁对我有恩,欢欢喜喜,「啊,我真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就睡着了。然后半夜梦见孔老夫子摸你的头,「孺子可教也」。这个就是落实,才能够记住。
 

包含放假的时候,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回想几十年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那是一种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你会觉得很多忘记的事,一静下来,「啊,母亲太不容易了,父亲太辛苦了。」「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父亲为什么病了?为整个家庭太操劳;「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母亲为什么担忧?我们还有很多坏习惯、坏脾气,去上班出门在外,妈妈常常提心吊胆,会不会又跟人冲突?所以真正要报父母恩的人,怎么可以不对坏习惯痛改?那这个念恩就是挂在嘴皮子上面的了。真的,父母是天、是地。
 

我母亲,我印象当中好像只生过一次病,就是躺在床上,还得要打点滴,当时候我都觉得天快塌下来了。所以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高大、非常伟大的。母亲生病了,我就觉得好像世间变黑暗了,假如是父亲生病,可能会睡不着觉。我父亲这辈子没有躺在病床上,要感谢祖宗保佑,我爸爸还是很注重养生,像现在七十几岁了,很注重饮食、锻炼、睡眠。所以能静下心来,回想成长的点点滴滴,就可以领会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再来,念我们整个成长过程中,爱护我们、教诲我们的这些老师。希望大家今年过年,回想曾经爱护你的所有的长辈,可能小时候住一起,现在没有住在一起了,但这分恩德,他们曾经抱过我们、曾经提携我们,今年过年要去拜访这些长辈。他一感动,你再把《朱子治家格言》,把《弟子规》、《了凡四训》也介绍给他,这叫「为人演说」,你真的把知恩报恩演出来,人家有信心,「嗯,老祖宗这些教诲很好,以前这个人挺无情的,现在这么念恩、念旧。」
 

再来,去找曾经教我们的老师。我也要感谢这个手机响,因为这个手机响,时间都抓得很准,都是讲重点的时候它就响。这个是具体做,念所有人的恩,就从今年过年去拜年开始落实起,还有每天睡觉前念恩做起。OK?

文章摘录自《朱子治家格言》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