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古人讲到很多重要的人生道理,都是非常斩钉截铁、非常肯定。所以从古至今得到贤德之人,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了就会导致灭亡危险,都是如此的,从来没有不是这样的。所以没有说哪一个国家是长保安定,也没有永远顺服统治的百姓,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贤者来治理、来爱护百姓。所以整个治理国家当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庸》讲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而理上我们体会、了解,在历史当中,我们看一个朝代有兴盛之主,也有灭亡之君,他们同样是天子,可是结果为什么差这么多?那还是在君王自己贤德,失德了他就败了。比方商朝,商汤贤德,进而他用伊尹做宰相,这是『得贤者则安昌』;那到了纣王,贤者都不用了,『失之者则危亡』,这是指一个朝代是这样。甚至於是一个君王,他一生当中假如用了贤臣,他当下国家很兴盛。但是到了晚年,或者是这个贤者不在,他用了佞臣,那可能他会到死无葬身之地都有可能。所以有没有贤者辅佐,就是太关键了。

 

我们看到一千一百四十页第二行,这就举了一个历史上的实例。「桓公得管仲」,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件事情对我们华夏民族非常关键,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我们可能中原的文化就被这些戎狄给灭掉,当时候就是因为能团结,才能抵御这些侵略。所以孔子在这一件事上,是非常赞叹、感谢管仲的贡献。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建立功业,「失管仲」,他失去了管仲,「任竖刁、易牙」,还有个是开方,这几个佞臣,「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其实桓公本来也没有用这几个人,因为管仲在生前就已经告诫他,这几个人很有问题,那时候齐桓公还觉得他们挺好。

 

管仲分析给他了解,因为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在身旁照顾他,自己去势了当太监,桓公觉得:你看他为了我牺牲这么大。管仲说的,人都是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他连身体都不爱惜的时候,他一定带有很强的目的。易牙是很会烹调的厨师,他问桓公,有没有吃过婴儿的肉?桓公说没有。他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煮给桓公吃,桓公觉得:他对我比他孩子还好。管仲提醒他,人哪有不爱自己的亲生孩子的,他连亲生孩子都不爱,他这个爱是很有目的、很有诡计的,这是不真实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没有经典来判断,人有时候因为情感,因为自己的好恶,容易把人给判断错误。还有开方,他是一个国家的公子,一个国家的公子以后要当君王,他居然没有在他的国家,跑来陪伴齐桓公,连父母去世了,他都没有回去奔丧。那桓公觉得:他对我比他父母还好。管仲告诉他,哪有连父母都不爱,而能爱别人的?所以听了这些话,把他们这些佞臣都疏远。

 

可是管仲去世之后,桓公后来还是用了他们。所以平天下为什么下手处在格物?不格除这些欲望,还是会敌不住诱惑。因为这些人能陪他玩,能给他好吃的、好的享受,忍不住最后就被这些佞臣给害死了。桓公死前感叹:没有颜面去见管仲,因为管仲早就已经提醒他,他还是犯了这个错误。所以这里讲到的身死不葬,《史记》当中写,去世了六十七天才被发现,因为尸虫都流到外面去才被发现。所以这里讲到的,「一人之身」,齐桓公一个人的一生,「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他极大的光荣跟羞耻,都在他这一生发生,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就是因为他所任用的人,产生这个结果。任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用了易牙、竖刁、开方,最后就身死都没有葬身之地。所以从历史当中,我们对这些教诲,体会就会愈深刻。而在《论语》当中也提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大舜很会治理国家,他以身作则,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任用了很多圣贤人。国家每个重要的位置,比方任用大禹治水,任用稷去搞农业建设,任用契搞教育,都任用得非常好,这是「得贤者则安昌」。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