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其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我们看诸葛孔明先生是大忠臣,一谈到忠没有人不以他为榜样。您看因为一个知遇之恩,「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二十多年的岁月不敢懈怠,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而他面对自己的工作,他提出来要底下的干部,「勤攻吾之阙」,要把他做得还不足、不妥的地方,一定要非常积极的都给他提出来。但求无过,勤攻吾之阙,而且发现自己的过失,还向天下道歉,要「布所失於天下」,这都是孔明的榜样。而且在面对重要的决策、决定,「集众思,广忠益」,把这些大臣们的意见好好的整理、整合起来,再来下决定,这不敢丝毫的马虎,这都是体现他忠的态度。所以一个忠臣讲的是道义,不是谋自己的私欲利益的,也不是去争一个位置的,那叫名闻利养不叫忠。

 

既然是但求无过,我们看《论语》里面讲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没有位置替人服务,忧患的是真正坐了那个位置,能不能把大众公家的事办好。真的有这个能力,纵使没有机会为天下服务他理得心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真有机会了,他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具足,他才能兼善天下。我们看孔明二十几岁,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务人民的机会。所以君子的风范、忠臣的风范,是「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羞耻自己没有真实的修行,人家毁谤批评不觉得羞耻。「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事情出来。做得好,人家还是怀疑,他不难过,他不觉得羞耻,都是求之在己。「君子求诸己」,不要求别人,不指责别人;小人才是求诸人,把责任都推出去了。最后讲的,「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自己没有做人做事的能力来尽本分,真的有了这些做人做事的能力,哪怕没有被重用,都不难过,叫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真的具备这些能力,没有被重用,非常达观、豁达。

 

就像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了尽心尽力为国效力,没有用自己还是乐古圣先贤之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绝对不会埋怨,患得患失。所以今天要用一个大臣,绝不能用患得患失的,因为患得患失,我执、我贪很重。真的让他握有权力,可能就搞他的自私自利,搞他的私党,结党营私就不好了。患得患失就是贪,这个贪等他有地位、有权力,那就更严重了。所以孔子也有点出来,「其未得之,患得之」,他还没有得到,忧患得不到。「既得之」,真的让他拥有权力,「患失之」,又在那里担心其他人能力比我好,把我占去了怎么办?抢了我的位置怎么办?「苟患失之」,深怕自己的权力失掉,「无所不至」,他会想很多方法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跟地位,那就麻烦了,他就不是清廉公正了。所以既然经典,还有这些忠臣的风范,都是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自己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德行、智慧,这个才是重点。

 

我们学「臣术」,第一以后懂得怎么用真正好的栋梁之才,但是学了能知人,首先还得自知。我们要当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我们就是个好的下属;我们要当一个好的父亲,首先我们要是个好的儿子;我们要当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我们要是个好的圣贤弟子。不然我们也没有资格教好学生、教好下属、教好下一代,因为我们自己都没做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学「臣术」这一个大的单元,首先「自知者明」,我们有自知了才有可能去知人,「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都看不清楚,还要看清楚别人不可能,因为我们跟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时相处,都看不清楚,还看别人,这就没有根基了。

 

我们来看,我们自己做人做事,能不能是个很好的忠臣,我们以经典来做标准,一个臣子的做人离不开五常八德,这是道德的标准。现在为什么当领导的人都觉得下属不好带?因为我们为人君、为人臣应该具备的德行,现在没有要求、没有教育。我们看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两个八德合起来是十二个德目。大家想一想,一个臣子孝悌,他移孝作忠;他友爱兄弟悌了,他到单位去不也是友爱同事吗?同事也是师兄弟,所以忠离不开孝悌。在家对父母、对兄弟都有那分信义,他到单位去很自然就是这样对同事。在家里很有家道、守礼,对人谦退、礼让,那团体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纷争?怎么会有见利忘义的行为?廉耻不贪污,羞耻心决定不会给单位丢脸、给国家丢脸,「德有伤,贻亲羞」,这是有羞耻心。他仁爱了,他一定去服务好他服务的对象,爱护他们。和平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现在的团体里面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事问题。平是平等对待、心平气和,面对任何人家的误会、侮辱、毁谤,平心静气对待。你看这八德,都是忠臣应具备的德目。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