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人最大的病是什么?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

『颜渊』问到,怎么样实行仁德?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有句话讲到「欲爱人者先自爱」,你要先自爱,你要先成就自己的德行,你才能够去爱人、去帮助人,所谓「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帮人,但要恢复明德得从格物下手,调伏自己的习气。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因为这明德、仁慈是我们本有的,它现在是有障碍,被这些习气障住了。你把习气去掉,明德自己就会彰显出来,那怎么去掉?「克己」叫克制自己的习气,让自己,「复」是返、归到,回归到礼教上面。其实「礼」就是圣贤人的行持,而这些行持一定跟圣贤他的存心是相应的,心行是一如的。我们还没有办法一下子达到圣贤人的存心,得从他的行持去效法,慢慢的内化了,这心境就提上去了。

 

比方五常百行,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那你就要照著做,五常就是圣贤人的行持,你照著去做,慢慢的这个心,就真的跟仁义礼智信相应。佛家是戒,戒是佛行,从佛心流露出来的行持,那我们也要先学戒,依照戒律去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要修养自己,儒家一定要从礼下手,佛家要从戒下手。守礼了你慢慢才能不逾矩,你都守规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这个礼教之下,慢慢你就循规蹈矩,最后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学儒一定要从礼下手,不学礼,道德是立不住的。《弟子规》是礼,《常礼举要》是礼,要从这里开始效法,而且是一丝不苟,要认真去落实。

 

那佛家「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要先持戒,你持戒的时候一言一行都不敢放纵自己的习气。甚至於大乘守心戒,起心动念都不可以犯戒律,基本的戒律五戒十善要守得了。我们现在看这戒律还是很重要,没有戒律,我们的言行跟念头都是纷乱的。比方你下床以前,提起仁慈心,希望自己这一天不要伤害到这些小生命。你做一天、做两天,你做一年仁慈的心就愈来愈提得起来,就要透过这些生活的行持,慢慢的你就定在这些存心、教诲。你念念都是仁慈,你就定在这个存心,仁慈心是正念,你念念都是正念,定到一定程度你就开智慧了。

 

包含我们吃饭「食存五观」,吃饭以前念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饭、菜能来,多少人的付出在里面,吃饭生起感恩心,惜福,不生贪婪。有这些礼跟戒来护持我们这颗心,才能复礼,常保恭敬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愈吃今天的饭真好吃,吃得好胀。吃饭也是办道,是提起感恩心,甚至提起惭愧心,为什么惭愧?「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今天道业都没有增长,还增长习气,真的有愧接受这一餐饭,生惭愧心。「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顺便提醒自己,贪是恶的根源,不能再增长这贪念。「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饭是药,没有吃饭这身体没有办法维持。这也提醒我们其实人会饿就是有病,人最大的病是什么?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为了这个身体的执著,贪恋很多物质的东西,甚至有可能贪恋身体、贪恋物质,还去伤害别人那就又造罪业了。「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吃这个饭,借这个假身成就自己的真心、道业,是这样的心才把这饭吃下去。愈看这些礼跟戒,愈觉得我们现在不从这里下手,很难收摄自己的妄心。

 

所以在看到这个「克己复礼」,确实很重要,这里解释克己,就是「约身」,用这些礼教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己有一天真的调伏了自己的习气,都符合这些戒、礼,那这是德行真的有成就。正己可以化人,「天下归仁焉」,接触到我们的人,被我们的德行所感动。「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你的道德他非常尊崇、效法、学习。因为其实人都有本善,有很好的榜样,都还是会有向往、效法之心。

 

这个在历史当中,有一个典故是周文王的时代,刚好有两个国家是虞国跟芮国,两个国家在争土地,互不相让,争吵。这两个国君就想到,周文王很有德行,我们去找他评评理。古人也很有意思,他有争吵的时候,他还是要去找最有德行的人来评理。他们两国的国君走到周文王治理的地方,看到他们的农田,中间的走道特别宽。就是农民之间都是礼让,他不会去争田,所以走道特别宽,这第一个让他们触动。第二个因为要走到朝廷去,经过老百姓这些街道,又看到老百姓互相礼让很有规矩。接著到了朝廷看这些大臣们,也都是互相非常礼敬、谦退。他们这一路走下来,看到这些情景,周文王还没上殿,他们两个互相看一看:回家吧,不要问回家!觉得很丢脸,人家连老百姓都这么样礼让,我们还在这争得面红耳赤的,就回去不争了,土地让出来了,人有羞耻心,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个事情传开来,四十几个国家,都归顺到周文王的国家底下,都愿意跟随他。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