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於誉。不恐於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这段最后讲到能够做到这些德行的是真正的君子,真正有君子之风。我们看到一开始就讲,君子能做到,『能为可贵』,能做出值得人家尊重的事情,这个「贵」就是值得人家尊重,而不是说地位高。『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够做到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但不能要求,不能说让别人必定要信任自己。其实这些教诲当中,君子都是要求自己,不要求他人,而且处世也很豁达,「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很多烦恼都是来自於太强求。所以我们今天希望别人尊重我们,首先我们要做出值得人家尊重的行为出来。而真的做了,人家不尊重我们,我们也问心无愧就好。能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那假如别人不信任我们,我们也不罣碍。而且日久见人心,反正我继续都是诚信的行为,总有一天他还是能够信任的。
『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德行是可以承担责任、重任的,但不能强求自己有了德才然后别人一定要重用我们。因为有没有被重用,那是因缘具不具足,我们有德才人家不用,我们理得心安就好。不然变成强求因缘,最后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最后还怨天尤人,就不好了。所以孔子很豁达,人家信任了,他一心一意为国家团体;人家不信任了,他自己「舍之则藏」,他自己也是乐在道中,他也不罣碍、不强求。
接著说到,『君子耻不修』,君子羞耻的是自己没有好好的修养品德,没有真正的德行感到羞耻。『不耻见污』,不以被人家侮辱而感到羞耻。『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诚信的行为。『不耻不见信』,不以不被人家信任而感到羞耻、难过。『耻不能』,羞耻自己没有才能、德行来承担重任。『不耻不见用』,不以不被任用而感到羞耻。君子求诸於己,不怨天、不尤人。
而我们看到这些处世的态度,再反观自己的心境,就会有很大的启示了。比方我们难受的地方,别人侮辱我们,我们很难受,那就跟君子之风不相应。是羞耻自己没有做出好的德行、行为,人家侮辱不放在心上,甚至於人家侮辱,不只不会难过,当作给自己很好的考验。而且坦白讲,人家侮辱我们,是给我们送福报来了。《了凡四训》当中讲,「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他的侮辱不是事实,那我们的子孙就有福报了。因为他侮辱我们,人欠你的,天会还你。所以被人家侮辱不觉得羞耻、不觉得难过,而且当作福气来了,那真的当下处世的态度可以「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所以人家批评我们,是事实,我们很感激他;不是事实,我们也觉得很能释然。能有这些心境,其实我们在处世当中应该不会有烦恼的。人很多心里难受,往往都是很在乎别人讲我坏话、别人误会我,那就难过好几天;别人不信任我,好像做起事来都有气无力的。
「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宋朝有一个大臣叫吕蒙正,他在上朝的时候刚好后面有个官员就在他背后在那讲到,「这种人也当官?」就羞辱他。后来旁边的朋友就跟他讲:「我去了解一下,到底这个批评的人是谁。」结果吕蒙正讲:「你不要去问了,问了以后我知道是谁,还落个印象。」人家侮辱他,他完全能包容,不在乎。后来皇帝要他推荐人才,结果他推荐之后,皇帝不采纳,让他回去再重推荐。结果连续推荐三次,人选他都不改,皇帝就很生气:「我叫你改,你都不把我的话当一回事!」结果吕蒙正就讲:「我是推荐人才,不是投你所好,我不想做谄媚的臣子。」这是「耻不信」,自己做出来是不是真正无私,是真正无欲则刚,不带任何有媚上的态度,这样其实才能真正取信於天下、取信於皇帝。一时皇帝不能理解,他也不难受,他坚持他做人的原则。甚至於皇上把他罢官了,他还是「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个才是功夫。「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素贬官行乎贬官,素罢黜行乎罢黜,「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我们在任何境界,只要心里难受了,就是我们心地功夫不够,君子应该是无入而不自得,都很自在的。有能力不被用也不罣碍,我们现在很在乎名利的话,不被人家重视,自己就很不欢喜、就很多烦恼。事实上,当我们没有被重用而生烦恼,我们也不可能是能扛大任的人。所以假如我们感觉到好像责任都不到我们身上来,那很可能我们自己君子的心态还没有到位。真的让我们扛责任了,我们一堆烦恼,反而也制造团体的烦恼。一个扛大任的人是有担当的,是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扛了责任,还要领导常常还得要来调我们的心态,还得安慰我们,那叫添乱。
所以,『是以不诱於誉』,君子不会被这些虚名、虚誉所引诱,他很清楚他做事的目的,都不是求名闻利养,是求利益人的。『不恐於诽』,不因为别人侮辱毁谤而恐惧、担心或者难过。『率道而行』,遵循正道去做。『端然正己』,他是端正自身,都是观照自己有没有跟道德、跟经典相应。『不为物倾侧』,不被这些外物、境缘动摇他的心。『夫是之谓诚君子』,这样的修养、处世的态度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不为物倾侧」,真的遇到任何境界心都不会动,这个不做到「无欲则刚」是不大可能的。而人会被境界所转,他还是有自私自利在,太在乎自己了。假如能把自我放下,那这些贪瞋痴慢的习气就能不起作用了。所以学君子,首先要学习把自我放下来,能够时时处处为对方著想,尤其是当领导者的话,时时处处为团体、为国家社会著想。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我们能够提醒自己随时随地是学传统文化的好榜样,自己的心要常常能稳得住,不能被境转,不能给人家坏的榜样看。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