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父母跟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也尽力奉养父母。当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包容、能够宽恕,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今天父母对我们在情绪上比较不好,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待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假如我们错了,还有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错?就没有了。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或者你身旁所有的亲友也好,纵使他们用不对的态度对你,我们依然要用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然我们也是跟他一般见识,根本没有资格去说别人错。这是个理智的态度,不管别人对不对,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对。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圣哲,都能够在『亲憎我』的状况之下,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诚的孝心。也由於这颗至诚的孝心,能够去扭转家庭的气氛,进而家庭和乐。
  在周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去世,父亲娶了个后母。后母比较对待他不好,在冬天的时候做衣服,因为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两个弟弟做棉袄,但是却用芦花帮他做衣服。做起来衣服确实很大,蓬蓬的,但是芦花不保暖。刚好他的父亲叫他帮他驾车,因为冷风飕飕吹过来,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发抖。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你这个行为很有可能会让你的后母的名节受到损害,人家看了还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所以就很生气,拿著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他父亲看了很生气,这继母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气冲冲的一回家就要把他后母休了。
  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下去,他就跟他父亲哀求,他说父亲,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闵子骞讲出这席话,他的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后母更觉得很惭愧,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念念为她的孩子,也为她著想,而她这么大的人却跟一个孩子斤斤计较。所以闵子骞的这一分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
  诸位朋友,假如闵子骞没有用这种宽恕、包容,没有用至诚的孝心去对待他的后母,这个家庭往后会怎么样?会搞得家破人亡。所以,人面对事情,绝不能够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满。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用一颗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一出的好戏。
  另外也有位孝子叫王祥,历史上他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叫「王祥剖冰」。就是在很寒冷的天气当中,他的后母叫他去抓鱼给她吃,在冰天雪地当中有没有鱼可以抓?没有!假如王祥不去抓鱼会怎么样?可能会挨打,甚至后母不让他进门。面对后母这样的对待,他依然没有怨言,还是到了冰天雪地独自流泪哭泣。由於这分诚心,天地都感动了,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他拿了两条鱼回去奉养后母。当然,无理的要求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件事。在很多事上还是百般刁难,王祥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退缩。有一次外面要下雨了,他的后母跟他说:现在外面刮风下雨,假如果树上的果子掉下来,那我就要处罚你。王祥就跑出去抱著这些果树在哭泣,祈求它们不要掉下来。这一分真心也是感动,我们说植物、矿物都会因为人心而有所感应,确实果子也掉没有几颗。所以很多情况都是由於王祥这一分孝心才能够化险为夷。
  所以诸位朋友,要感动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容不容易?不容易!要很有耐心才行。王祥感动他后母不是小时候,到他大了,也娶老婆了,他的后母不只虐待他,连他的太太也一起虐待。不过他的这一分德行已经感动了他的弟弟王览,王览是他后母生的弟弟。因为他的德行,所以弟弟对他非常的尊敬,每次后母在虐待王祥还有王祥的太太,王览都会带著他的太太一起去帮忙他的兄长王祥。后来王祥的德行愈来愈好,名声也远播出来,他的后母心生嫉妒,很不高兴,居然拿了毒的饮料(毒酒)要给王祥吃。结果因为他弟弟事先已经知道了,在那个情急之下,他的弟弟把那杯酒夺过来,当场要帮他哥哥喝下去。诸位朋友,他的弟弟已经是用什么来劝他的母亲?用死来劝母亲。所以当场他母亲就把那个酒打翻,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她的儿子居然能以死来保他的兄长,她又怎么能做人这么没有分寸?这个动作也唤醒他母亲的良知。所以两个兄弟的赤诚,也把家庭转化过来。
  朝中刚好有位大臣叫吕虔,吕虔他手上有把宝剑,他就送给王祥,他说有这把宝剑的人可以庇荫后代子孙,都会很有成就。王祥拿到这把宝剑,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不是占为己有,马上送给他的弟弟,也祝福他的弟弟以后的子孙能够昌盛。确实有这样的兄弟,这么好的德行,他的后代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化,因为《易经》说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王祥、王览的后代绵延了九代都是公卿,都在朝中当了大官,服务社会国家。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用一颗真诚心,去转化家庭里面的不圆满。这个叫『亲憎我,孝方贤』。

 

 

  周泳杉老师解读: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你看德行,一個人在親愛我的時候他表現了良好的德行,這個是什麼?這個沒有什麼難的,這是應該的。可是在於父母不愛這個孩子,而這個孩子還能表現出過人的德行,這個就不簡單了。誰?大舜。我們看到大舜,這個是我們一般人遇不到的,他的繼母千方百計的要把他害死,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千方百計的要把他給害死,而他的父親也不明理,也不阻止這些不好的行為,他在這麼樣的家庭長大,可是大舜一點怨言都沒有。曾經有一次他跑到田野裡面去對天呼喊,對天哭泣,他就講到,上天,因為我的孝行不夠,所以我的父母沒有辦法愛我。他責備自己,不是責備他的父母。後來,我們知道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大學問家王守仁先生,王陽明,陽明先生在貴州,他被貶到貴州,當官的時候,有兩個父子爭執,告官了,告到王守仁先生這裡來了,父子爭執,父子幾乎都要動手打架,結果到了陽明先生這裡,王陽明先生只跟他講了兩句話,這兩個父子抱頭痛哭,就回去了。他的弟子就問,說老師你跟他講了什麼話?這父子爭得這麼厲害,你這兩句話他們就抱頭痛哭。王守仁先生跟他講,他說我只跟他說,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孩子,而瞽叟,瞽叟就是舜的父親,瞽叟是天下最仁慈的父親。這個弟子聽不懂,他說舜是大孝子,你怎麼說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兒子?王守仁先生就說了,因為舜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是不孝子,他才成為大孝。你們今天在這邊爭吵,你是孝子嗎?你看舜都覺得自己是不孝子。而瞽叟為什麼那麼的殘暴,連自己的孩子都要害死?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慈父。你看人不能自滿,我們今天學聖賢,我們今天學《弟子規》,不能說我們夠了,我們學夠了,學夠了那一天就是我們最墮落的一天。你看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怎麼樣?孝道永遠不夠,不圓滿。這是大舜。
  再來,閔子騫,你看「親憎我,孝方賢」。閔子騫,大家曉得的,繼母把所有好的都給自己的孩子,兩個弟弟,而所有不好的都給閔子騫。你看閔子蘆衣,他穿著蘆葦做的衣服幫父親駕車。當父親知道我親生的長子居然穿著蘆衣的時候,要去休掉後母,閔子騫跪下來告訴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我們曉得,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君子,他的心裡面對於後母一絲毫的對立、抱怨都沒有,他才能在那麼樣的一個情景之下說出這樣的話語,「親憎我,孝方賢」。
  再來,我們看後代還有一位大賢者王祥,這也是後母對他刻薄對待,叫他在隆冬時節到河裡面去捕鯉魚,臥冰求鯉。你看鯉魚怎麼樣?感動萬物,真的是跳出來就給王祥,我就是奉獻給你,你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再來,他們的庭院裡面有蘋果樹,過去叫丹柰樹,結蘋果了,結果大風雨要來的時候,後母就講了,你去守那個樹,如果有一顆蘋果掉下來,絕不輕饒。結果你看王祥抱著那棵樹痛哭,拜託上天千萬不要有一顆蘋果掉下來,為什麼?後母會傷心,他沒有看到後母的過失。結果大風雨過後,一顆蘋果都沒有掉下來,這歷史記載的。再來,後母跟他講說我要吃烤黃雀,王祥就去捕黃雀,到了荒郊野地,黃雀自己投網,大家就知道,這都是歷史記載的。「親憎我,孝方賢」,你看王祥的這種孝心,最後真的把他的後母,你看前面三個,我們講大舜,我們講閔子騫,我們講王祥,統統都把後母那顆如鐵石般的那種惡毒的心給融化了。真的,這個是我們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化解一切的衝突在於德行,不在於對立,對立化解不了衝突,對立只會加深衝突、加深誤解。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是讲,父母双亲疼爱我们,我们孝顺父母双亲这就不算难事了,为什么呢?父子有亲,这是一种天性,假如天性能够自然流露,父母跟儿女心连着心,孝顺父母就不难了。但是你要知道,虽然说不难,我们还要认真努力去做啊,不要认为说这是不难的事情你就忽略了,在对细节上不去注意,不难都不做,那就叫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成什么人呢?
    父母双亲如果憎恨我,我还不改我孝的初衷,这个孝是最贤德的。你看4500年前大舜的故事。那时舜王的父母虐待他,憎恨他,甚至时时要把他置于死地,可是舜从没有去看父母的过失,他常常想到,我自己没有做得好,才让父母这样怨恨我。所以,常常改过,处处都小心谨慎,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你看这种孝这就是大贤。当时的尧王听到这样的事情,非常地赞叹,就请他出来,为国家效力,做他的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尧王有智慧,他懂得请一个大孝子出来,因为他能够对父母至孝,他就能够为国家尽忠,为人民谋福利,所以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了。后来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所以舜因为父母憎恨他,还能够去行孝,这么难能可贵,这种心行所招感的就是难得的果报。
    福就是逆着加的。如果你能够承受这种福分,那你的这个福就大了,要是不能承受,那福就小了,无福薄福之人。
    当然这憎也是广义的,它包括父母可能对我们的不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真心为父母好的,真心为父母增光,但是父母也并不一定理解我们。这是因为可能父母以前没有学过圣贤之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他可能不理解,不理解怎么办?不理解我们还是要去尽孝。对父母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不服和埋怨,应该更加努力去进德修业。你看《孝经》讲,“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层事亲,孝顺父母,奉侍双亲;第二层事君,就是真正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做一番事业。这是忠诚;那么最高,孝的终极是什么呢?立身!行道!可以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让父母真正得到光显。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情况要知道,现在我们学佛觉悟了,明白了,看到众生苦,这个苦是因为没有圣贤教育,芸芸众生不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凭着自己自私自利这种心态,造无量罪业,这是苦的根源。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点,要怎么做呢?立身行道,做好样子,按照圣贤的教诲去修行,然后同时教化众生,这是对社会莫大的贡献。
    真是让众生能够觉悟,觉悟了就能够离苦得乐。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让大家能够明白和谐之道,这是圣贤之道,所以我们从事圣贤教育,哪怕是父母可能不理解,我们也要努力去做,当然处理起来一定尽量让父母能够理解,能够支持我们,但是决不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改变了我们行大孝之心。这样子做才“孝方贤”,才是真正的贤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