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待人」

「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待人」,时时以一个尽忠诚信的心来对待一切人,忠是尽心尽力,任何一个亲朋好友跟我有缘,我如何利益他、成就他;信,所有曾经承诺的事情绝不推诿,尽心尽力做到。哪怕是心里面起的一个愿望,都要不欺骗自己去做到。孔子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曾经答应别人的,或者在内心里面的承诺都不能忘。敬慎以行己,自己的态度时时保持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对人绝不傲慢、绝不轻视、绝不忽略,对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对物,要爱惜、要感恩。每天生活的所需,「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各行各业提供给我们的服务,不能糟蹋,要感谢别人的劳动。所以这敬慎二字,不可须臾离也,恭敬、谨慎。

 

平恕以待人,跟人交往平等的心,不要偏憎偏爱,溺爱孩子,宠爱喜欢的人。看不顺眼的就对立,甚至於设计陷害人家这都不好,毁谤人家这都不好。平等、恭敬,宽恕别人,这个恕字重要,孔老夫子讲「恕字终身可行」,能够宽恕别人,必有容德乃大。一个人的修养在哪里看出来?他的度量,他能包容,普天之下没有他不能原谅的人,没有他不能爱的人,这才是修养处。我们上一次讲到,一百四十四句的这句教诲,这都告诉我们要敬慎以行己,要恭敬、谨慎。自己所讲的每句话对自己、对别人有没有益处?这恭敬的态度。言语要谨慎会不会造成是非、造成别人的误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时时以大局著想。所以言语,孔老夫子教学的四个重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是这四个东西不能分开,德行是根本。一个人有没有德行表现在哪?言语。请问大家,您今天已经讲了几句话?有没有五百句?这么多句,假如没有修养,比方说已经讲两百句了,没有修养可能不知道造几十个业!

 

所以经典当中告诉我们,修行先从哪里下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去讲人家的不好,那就造成对方跟我们的对立冲突,甚至於团体的失和。我们刚刚说,纯是一颗爱人的心、宽恕人的心,就不会这么做了,忠信以存心,平恕以待人。我们看到经句里面讲到,「子曰」,孔子在《周易.系辞》当中的提醒,「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祸乱之所以发生,言语好像做了助缘,做了阶梯,这个乱首先自身乱了,要讲不好的话出去,自己的心已经先偏颇,已经被习气控制,这是根本的祸患,才会延伸出错误的言行。包含家庭,所以说为什么家丑不可外扬?假如把家里的不好讲出去,可能家庭的至亲都要失和。家人都失和,那不是吉祥的预兆,可能是乱生的徵兆了。

 

所以有一段话就说到,劝告我们,「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龙泉是宝剑,就劝我们不要听信谗言,所以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就结了。我们看一个国家要衰败,都是听一些奸臣的话,最后陷害忠良。这一段话接著讲,「君听臣当诛」,国君听了忠臣要被诛杀;「父听子当决」,父亲听了谗言伤害自己的孩子,这在历史当中也很多;「夫妇听之离」,听了别人谗言夫妻都离异;「兄弟听之别」,兄弟之间听了谗言就分家了;「朋友听之疏」,朋友之间听信谗言就疏远;「骨肉听之绝」,听了谗言连骨肉都要分离,所以这个不可听信谗言。在《论语》当中有提到闵子骞,说任何人都不能离间闵子骞跟父母的关系。这段话也提醒我们,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会被谗言影响,那谗言是缘分,是一个缘。真正的因在哪?在於家庭、团体的人团不团结、信不信任,这是根源。所以被谗言所害,不能怪谗言,根本在哪?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诚信、信任才会这样,所以任何人都不能离间闵子骞的家庭。

 

有一句话讲得好,我们从这些话,都可以反思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谗不自来,这谗言它也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够进入我们的心,进入我们的家庭,「谗不自来,因疑而来」。这离间的话,「间不自入,乘隙而入」,家庭里面有猜忌、嫌隙了,这些离间的话才有机可乘。我们看《德语故事》里面,文灿在「悌篇」,文灿的哥哥住在他家吃他的、用他的,还拿他的钱去喝酒,结果喝了酒发酒疯回来打文灿。邻居看了很抱不平,要来骂他哥哥,诸位学长,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终於有人帮我出气了。大家看,假如文灿有把他哥哥丝毫的不是放在心上,那可能别人要来骂他哥哥,他会觉得很高兴:有人帮我出气!那可能隔阂嫌隙就要产生了。文灿冲出去挡住他的邻居: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你看那种天性兄弟的骨肉之情,没有丝毫的怨放在心上,就生怕兄弟失和。我想当下这些邻居,也被他这分情义给感动。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