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这一段经文讲到了,工匠想要,这个『欲』是想要,『善其事』,就是把他的工作做好,做到尽善尽美、日新又新的话,他『必先利其器』,必须先让他的工具很精良。俗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你要砍柴砍得好,你首先得把刀这个工具给磨好。它是藉由这一个比喻接著来彰显下一句的道理。『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个士人想要宣扬、弘扬这些伦理道德、道德仁义,所谓「五伦十义」。确确实实人懂得五伦十义了,身心安康、家庭安定、社会和平,人与人不会有冲突了。这是读书人的责任,因为读书人明理,就有这个责任去教育大众。
所以在古代,读书人很受尊重,私塾老师很受尊重,因为他宣扬圣教。你不宣扬圣教,家庭亲不了,他不懂道理。那当然,读书人也以这个为自己的责任,所谓「君子不耻身之贱,耻道之不行」,伦常大道不能推行是他的羞耻。「不忧命之短」,不怕自己短命,活一天,尽心尽力做什么?帮助老百姓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老百姓现在最穷困的是什么?这个时代不单是穷在生活,很多地区是很富足的,穷在思想观念的错误、偏颇,结果造成一生的痛苦。现在忧郁症、自杀的人太多,很多都是价值观的偏颇,从心理上的烦恼、痛苦延伸到身体的疾病,以至於家庭社会的劫难。
我曾经第一次到上海,那已经是两千零四年的时候,当时候有一位女士,她也是企业界的人,她认识很多企业家,她给我说到,她说她有很多企业家的朋友,他们穷到只剩下钱而已了。我当时候印象很深。所以再读到这一句说「忧百姓之穷」,就体会到,真的,人没钱,但是心里很朴实,很知足常乐,他日子还很好过。就像我们有朋友到西藏去,他们连菜都吃不上,只有青稞面可以吃。你真的要吃青稞面以外的,什么黄瓜、马铃薯这些东西,你要吃那个东西,去买要四、五个小时的路程。他们的生活,在我们大都市的人一看,「拜托,那还是人过得的日子吗?」可是人家的笑容这么灿烂,那么好客,他家里已经没有这些粮食了,看到客人来了,盛情款待,重义轻利,不会想自己。所以真正人生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懂得感恩,懂得知足,不去计较。
我们朋友还提到,他说他们住到旅馆里面去,那旅馆都没有锁,结果一个十九岁的女孩看了就发火了,说「我们东西都放在这里,你们怎么连一个锁都没有?」那服务小姐说,「我们从来不丢东西,你放心、你放心。」她还是不能接受,她说,「你赶快去给我买一个,不然你的服务太差劲了。」她说,「我帮你看。」她还是不愿意,最后没办法了,人家只好去买一个锁。这个使我们反思到,到底是这个从大都市来的人文明,还是住在西藏的人文明?人家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家做到了。我们在城市里面这些种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我们还觉得我们比较有见识,这样叫正常。
所以看起来好像是穷人比较穷困,我看这个时代,愈有钱的人愈危险,烦恼愈多。有时候打开报纸,某某地区首富自杀。这么有福报,就因为人生不知道意义何在,不知道怎么去掌握人生的方向盘,最后变成令人伤痛的结果。那不只是这么有钱的人,我们看每一年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自杀的,这些学历都很高,而且很多都是名校。看起来他成绩好没有苦难,事实上他可能比成绩不好的人更大的苦难。因为你没照顾他的心灵,「成绩好,不用担心了。」他的得失心愈来愈重,他嫉妒心愈来愈重,他得失心控制不了了,最后就可能禁不起挫折,就寻短见。假如有老师、有读书人教导他孝悌,念父母的恩,这种悲剧就不会发生了。所以读书人宣扬伦理道德刻不容缓,真的是忧百姓之穷的人,决定尽心尽力提升自己,去利益他人。
韩国人曾经,这应该也是这十来年的事情,社会动乱,离婚率、犯罪率愈来愈高,一群读古书的人在他们祖先牌位前忏悔,说他们读圣贤书却不能够改善社会风气,是他们的过失。我们听到这一段很感动,这确确实实是读书人的气节。我们想起孔老夫子讲的,「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罪也」。夫子说到,诗书这些伦常大道没有人去宣讲,礼乐这些教化没有人去发扬、没有人去奉行,都是他的罪过。所以夫子是我们读书人永远的效法的一个榜样。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时时下功夫,要从根本。读书人发了这种志向,弘扬大道,但要从哪里下手?「必先读其书」。先觉觉后觉,他自己得先明理觉悟了,他才有可能去能觉悟他人。《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己要下功夫在恢复明德,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自己要下这个功夫。那要恢复自己的明德,首先要知道障碍在哪里。明德是本有,他现在是被分别执著、被习气给障碍住了。你读书了,你就明白。明白叫理解了,理解了接著要力行。所以明理叫看破了、看懂了,看清楚自己的分别执著习气在哪。那行呢?力行是放下,放下习气、放下分别执著,就可以恢复明德。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