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不能休息,还要不间断下功夫。
接著在奉行的过程当中,不只要有恒心,还要有毅力,突破种种境界。比方顺境的时候会产生贪著,不知不觉很容易贪著。我们常常会想到,其实一个人修身最勇猛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一开始的时候,就特别勇猛。所以不忘初心、不忘初心,那个初心能保持,这个道业会有成。很难保持得了,慢慢顺境来了,顺境就淘汰人,顺境一多,想自己就愈来愈多,人家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照顾我,慢慢的享福了,觉得理所当然,念念奉献的精神就开始退了。我们可以观照我现在的勇猛精进比起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提升还是退了?这个顺境很厉害,不知不觉让我们退步。就像温水煮青蛙,它还在那很逍遥,游呀!游呀!不知道待会就没命了。逆境不生瞋恚心,才能保持功夫;逆境一生瞋恚,火烧功德林,功夫就全部都没有了。但逆境比较有警觉性,知道境界来考验,逆境淘汰人。考验得过关,不管是顺还是逆,你这一生没考过的,以后还会遇到,甚至下辈子还得重来。「一切皆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看到这个境界还是没有过关,还是被它考倒,「须再从头练」。
我们其实世间的人常常会想,换一个人我就不会这样了,换一个环境我就不会这样了,换一件事我就不会这样了。其实不然,只有练心法,没有练事法,问题都不在事情上。你说,「真的,换了一个人我就好了。」那个「好」,是你换的那个人变顺境了,逆境没过关,顺境现在也不知道,已经掉到顺境里面去了。所以时时要观心最重要。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要扎三根,扎三根其实就是改个性、改性格,就是调伏贪瞋痴慢疑这个念头,真的能够把它调伏,这个德行的根才是真的扎下去了。这五毒随时在影响我们的身心,去一毒都不容易。
贪,什么都不起贪念。慢,什么都不起高下见,一觉得,我高,人家低;我会,人家差;我有钱,人家没钱;我有地位,人家没地位;我双眼皮,他单眼皮;我长得高,他长得矮,不知不觉我们这个分别执著心这么强,念头就上来了,而且这个念头多到最后,怎么呢?浑然不知,多到已经「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贪瞋痴慢它已经成片了,你已经觉得它很自然了。有时候,比方我们在跟人家讲话,讲到某个人,在讲某个人的故事,然后我们的表情(不屑状),这动念了,就对那个人有成见,马上就在表情当中表现出来,他都还没讲话,那个表情就看出来了。我们一天有几个这些念头,自己观照不到,这个学问要能真的有所进展,还得打破习气使然,浑然不知。
比方说我们都觉得我们对人挺恭敬的,其实这个恭敬有时候是下在表面上,他人在的时候你很恭敬。领导在的时候跟不在的时候,我们状态一不一样?爸爸在的时候跟爸爸不在的时候,状态一不一样?太太在的时候跟太太不在的时候,状态一不一样?再来,这个讲师对著我们讲话,我很恭敬,他上台去的时候,我们那个恭敬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因为觉得他好像没看到我。这种恭敬还不是从内心出来,可能在台下听他讲话,这个神就常常飞出去了。所以「不可须臾离也」,你得要看自己的念头看得很细,才能发觉其实这些念头太多。那天我跟一个很好的朋友在谈话的时候,谈到某个人,他的眼神马上露出不屑的眼神。我就马上提醒他,你刚刚那个表情对人很有成见。他马上就笑了,「被你看出来」。也很可贵,我跟他提醒的时候,他还笑著回答,「对对对,这个要改、这个要改。」
我今年三十九岁了,明年四十了。因为师长曾说,「二十岁以前可以提醒,二十岁到四十岁只能用暗示,四十岁以后你就不要跟他讲。」其实大家细细想想,这个话很有道理,真的很有道理。除非是真想成就的人,不然随著年龄大,我们所染上的习气还是会比较多,尤其年纪愈大面子看得愈重。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患得患失,好面子。我想我还没老,但是重点是我自己成长过程中,跟人家比较、嫉妒人家,那个烦恼心,比起以前的人重很多。所以我依心理状态来讲,可能跟以前七、八十岁的人差不多。所以修学最重要的功夫在哪儿?放下。为了这个面子多累!慢慢把理想通了,真的肯放下这些执著点。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