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位企业家,他做了一个比喻,他说一支火柴可能连一毛钱都不够,是吧?一栋房子几百万,一支火柴可以把整栋房子给烧掉。这个就是譬喻。几百万的骨牌排起来,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排起来,可是你把一个骨牌推倒了,它可能很短的时间之内全倒。一个人的事业可能几十年建立起来,但是一个决策错误了,可能他晚年事业就垮掉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你们要配合一下,这句好像快二十一次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能够慎终的人不多。那要有耐心,那要有谨慎的态度,不然人得意容易忘形、容易自满。所以唐太宗身边的太多大臣都在提醒他「鲜克有终」的态度。一个人几十年的品德、道德,都有可能做错一件事,身败名裂。所以立名於一生,失之只顷刻之间,就毁掉了。这个企业家接著问:那我们身上带著几支火柴?这个火柴是什么?习气。我们身上还有几个习气,可以毁了我们的一生。贪恋财、色、名、食,都有可能让我们堕落下去的,我们的傲慢、我们的瞋恨心都可能把事情给毁掉。所以大家把火柴拿出来,赶快扔掉,不能引火自焚。这道理讲得好。
但是这个企业家他的后代一定好吗?不见得。所以知道、悟到、做到、得到。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你真正做得下去吗?就像《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有没有道理?有。请问有钱人一百个,几个人做得到?有钱人说:「你自己没钱,讲得这么轻松;你假如有钱了,我相信你也做不到。」所以你看,多少人要表演。范蠡(陶朱公)他表演了,我的长辈卢叔叔他也表演了,取之社会,用之社会,钱财全部布施,一心为圣教的弘传。反而他这么做以后,后代不会拿著他的福报去享,反而更佩服他的父亲,最后快马加鞭追随他父亲弘道的脚步,这是有智慧的父亲。留一大堆财产,他在那里,「花不完」,他还有志气?他还向道?所以道理是这样,真正做得下去,除非你真搞明白了,不是听一听而已。所以看破叫明理,看破的人一定放得下,放不下就是还没有真明理。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到,说所有读历史的人都会觉得看到前朝的人是怎么失败的,就在那里感叹:「怎么这么糊涂?怎么干这么荒唐的事情?」「后人哀之」,哀叹这些前朝的历史;「而不鉴之」,自己没有引以为鉴、鉴戒,自己在那里感叹,自己还继续在干,自己做的事情跟前朝一样,还是在好女色,但是还在骂前朝的人。所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他没有真正深刻体会来时时提醒自己,犯的错照样。所以这个世间没有新鲜事,《二十五史》里面不知道提了多少次了,我们所犯的过失《二十五史》都重复提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所以谁最有福?听,肯听劝的人就有福,肯记取历史教训的人,他人生就少走太多弯路,甚至於跳脱很多的陷阱。那后人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每一代人就在感叹上一代人的悲哀,一代叹一代,一代叹一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其实坦白讲,不用一代一代了,把这个道理拿来放在哪?放在我们自己。当我们在感叹哪个朋友的时候,赶快回光返照;当我们在说他傲慢的时候,马上,「我有没有傲慢?」我在那里感叹他,在那里批评他,可能我自己跟他一样。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见人恶,即内省」,太重要了。只要没有这个态度,一定变成我们在哀叹别人,事实上我们也走的跟他是同样的路。因为人要反省大难大难。可是藉由看到别人,你觉得不对了,赶紧反省自己,才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这些态度都是成就德行的关键。「见人善,即思齐」,这个态度没建立起来,麻烦,见人善,即嫉妒。没有学习他,那会跑到哪个方向?嫉妒、傲慢,「又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去批评、毁谤他。长善救失重要,你不长善,慢慢很多习气会现前。
所以学到的道理不奉行,我们铁定会退步,「学如逆水行舟」。当我们看到《弟子规》哪一句,三根哪一句,我不能全心全意去奉持,没有这个态度,保证退步。「明天再说」,「给我三个月以后我再来做」,那绝对进步不了。有一个很大的杀伤力,就是「还有明天」,保证把我们的道业给毁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真想成就的人,真想利众的人,从哪里看出来?从他奉行孔子说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先从最难的习气下手,你就看出这个人是真干。假如他最严重的他都放在一边,还是很认真学,那是学样子给人家看,那很可能还是陶醉在别人的肯定当中。不从最难的下手,谈不上真干。所以俞净意公那一篇教诲,最可贵的就是,修学绝对不能修在相上、修个表面,想要人家觉得自己好,赞叹自己,最后几十年下来,穷困潦倒。所以要从心地下功夫,从起心动念下功夫,不能侥幸,不能做表面功夫。
所以我们刚刚讲到,认知一个道理,不能听了之后没有圆融的去理解,最后偏到一方去,不好。孟子善於譬喻,譬喻到,离娄子他的眼睛非常厉害,你看毫末,很细很细的东西他都看得清楚,叫明察秋毫,他有这么好的眼睛;公输子,这个工匠非常的巧。古人那个巧,巧到实在让我们不可想像。以前工匠雕刻一个小东西,里面可以雕六、七个人,坐在一条船上,每个人的表情还不一样。你起一个念头就刻不了这种作品。他都有定功!古人连工匠都是圣贤的功夫,不然他没有办法留下这些作品。而这么巧的能力,他还是要依照什么?「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还是要用圆规、曲尺来正确的画出方形、圆形,然后才能创造这个作品。而师旷他是乐师,他耳朵非常敏锐,但是他也要用六律的规矩才能够把五音给矫正清楚,都是还有依循的轨范的。
接著重点要彰显的就是这一个道理,「尧舜之道」,就算有尧舜的修养,他为君的德行,「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如果不实行圣王的法令、制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有好的存心、好的领导,还要有好的方法配合,才能把天下治理好。所以总结,「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就是只有,只有善心还不足以从事政治,或者把政治办好。这一点我们再推延开来,要成就一件利众的事情,徒有善心、发心,行不行?不够的。你今天很有善心、很发心,让你当管理者,你得要学习管理的能力,你只有一颗好心,不找这些方法,还是团体会乱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激动的话,「只要发心就可以了」,真正发心的话,他一定会去找方法来把事情办得更好。假如发了心,不去找方法,不去请教专家,那个发心是激动不是理智。甚至於是很激动,又从事管理,又不去问管理的人,那变成什么?变成在欣赏自己的发心了,孤芳自赏。还变成什么?傲慢。不去请教别人了,那不是傲慢吗?所以从这些行为当中,要推回来心地上有问题。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