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请问孔子,说到,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人道谁为大』,「大」就是最关键、最重要。『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因为政治办好了,社会才能安定;社会安定了,家庭才能幸福生活。政治危乱,那老百姓心都不安;老百姓心都不安,怎么齐家,怎么创业?所以人家要投资,一定看这个地方政治清不清明,一定是去观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要看他的政治氛围。政治办好了,你不用去拉人家来投资,人家自自然然就欢喜来。所以为什么孔子教导学生,学得好的都希望他出来办政治,利益一方,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人道政为大」。
而怎么办政治?夫子接著对「政」下了很好的注解,『夫政者正也』,「政」字就是端正的意思。君主做事端正,『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百姓就跟著效法、学习,上行下效。这个在《大学》里面很多句子都印证。「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就是指君王、天子的家庭。「一家让,一国兴让」,我们看周朝泰伯、仲雍把国家都让给他的弟弟,「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最高领导贪心、暴戾,那整个国家的风气一定是大乱的。
我们看到「政者正也」,就想到《论语》当中有很多经句都在阐述「政者正也」的精神。像季康子,季氏家的后代,他是把持国政,那他把持国政,孔子当然期许他要把政治办好,抓住一切机会来引导他。而在《论语》当中,他也确实问了不少问题。我们举几个句子就可以深刻了解到,孔子讲这么多话都是希望让他明白政者正也,一定从自身开始做起。「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是领导者,你率先垂范,做表率,做好自己,那底下的人哪有敢不正的?而「正」不只自己要做好,「正」也代表要公正无私,你不能谋私欲,那底下的人就可能更夸张了。所以「礼运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你要办政治办得好,「天下为公」,公就是要没有私心,要去私。没有私心,看人才会准,才能选贤举能;有情感、有私心,那看不准了。
但人要能够天下为公,时时保持公心,那要「大道之行」,他得要接受教育。我们以前还没有接触到经典的时候,都觉得好好赚钱、好好享受,都觉得很正常;回报社会,好像心里没有这个态度,没人教。一遇到师长、遇到经典,做人应该是这样。所以要「大道之行」,要有人宣讲大道。然后师长又把无私奉献表演给我们看,我们服气了,觉得这个道理是对的,要为公才行。
另外季康子又问,而且这三句在「颜渊第十二」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孔子连续提醒这么多次还听不懂,自己就太钝了,太不应该了,这就辜负了孔子的提醒。所以这一段虽然是对季康子的,我们肯虚心来领纳,我们就是当机者。「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整个鲁国盗贼愈来愈多,偷盗的风气比较盛,他有点担忧了,就请教孔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盗字上面一个「次」,下面一个「皿」,在《说文解字》当中它是会意字。而「次」跟垂涎三尺这个「涎」是相通,垂涎就是很想要,所以盗字上面的次字就有欲求的意思。欲求什么?皿,器皿,就是想要一些贵重的东西,这就是盗。
那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欲求,想要去要这些珍贵的东西?这个就很值得思考。大家有没有看二、三岁的孩子看到金子眼睛发亮?我看是看到食物眼睛发亮,看到金子他没兴趣。可是我们为什么长大以后对这些金银财宝这么有兴趣?这不就是一个风气造成的吗?所以孔子接著回答:「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假如你不贪欲,你不以这些豪宅、很豪华的装饰,不以这些金银财宝为你的追求,你自己仓库里面统统都是这些珍玩,你是领导者,底下不就跟著你都贪求这些东西?假如你根本就不贪求这些东西,没有贪欲的话,虽然你奖赏人去偷盗,他都不去。因为你做好榜样了,你做得好,那当然底下的人都效法,不能只你当君子,我们当小人。所以这个点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些偷盗的风气。还是领导者要自己先反省,因为是他带动的风气。那现在政治领导者要这么去思考,那他真的就不简单。
所以圣教是内学,必然是先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当时候在,也是春秋时代,齐国,当时候齐景公遇到了一个情况,就是女子都喜欢女扮男装,这个风气愈来愈盛。齐景公很生气,就下令,凡是女扮男装,马上把她腰带扯断,以示处罚。结果这个处罚一下去,还是没有改善。后来晏子就提醒景公说,「你自己宫里的这些嫔妃女扮男装,你怎么要求底下的人不这么做呢?」齐景公自己才知道问题在他自己,不在老百姓,马上让朝廷的这个风气转过来、自己家里的风气转过来,老百姓就不学这个样子了。所以从这里看到,高位者的喜好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假如最高位的人最喜欢读圣贤书,那这个国家就有福报了;假如国家的领导人带头学《论语》、学《尚书》、学《群书治要》,那老百姓就起而效法了。
《德育课本》当中「廉」这个部分有举了元朝的许衡,他也是一方的表率。当时在逃难的时候,很多人看到旁边有梨树,开始摘梨子来吃,又饥又渴。结果看许衡端坐如如不动,然后就问他:你怎么不吃梨?他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那不是我种的我不能拿。他没有指责别人拿,所以这个都是涵养,他只是说这不是我的我不能拿。有羞耻心的人就接受他的提醒,没有羞耻心的人他也不得罪,他只是提醒自己,不是我的不能拿,「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他没有说「非其有而取之,盗也」,那马上人家要翻脸了,就恼羞成怒。所以进退当中看到圣贤人的涵养跟柔软。
结果对方一听,给自己找个藉口,「这棵梨树没有人的。」梨树哪有可能没有人的,不然它能长那么好?一定有人种的。结果许衡怎么说?他说:「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这个梨树可能没有主人,你看他没有反驳对方讲的话,很可能梨没有主人,可是我的心不可以没有主人,我不可以起贪念。我想当下听到的人都很感佩他。结果他在那个地方住下来,影响到当地的小孩都佩服他,那个水果熟了没人摘,掉下来没人捡。所以确实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大家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去拿那是无耻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的风范就带动了整个风气。
接著第三句,季康子又问政於孔子,问很多不一定有用,问一句就要好好去体会、去落实才行,不然一直问,自己还是没有悟到。他又一次来问孔子,说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他给孔子讲,我把那个没有道德的人杀了,让老百姓都肯接受道德、顺从道德,这样做好不好?我们一听也觉得不好,杀。其实孔子讲,也是在《论语》里面讲,「不教而杀谓之虐」,你动不动就说要杀人,根本就没有重视教化,这个是暴虐无道。所以孔子马上,「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你办政治怎么动不动就说要杀人?「子欲善而民善矣」,你真正向往这些道德,向往这些好事,全心全意去学,全心全意去做,老百姓一定跟著你,老百姓一定呼应你。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