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观察整个事情,必然要充分了解它的实际情况。

观察整个事情,必然要充分了解它的实际情况,你不能人家一说这个事情是怎么样,你就相信了。当然,客观的分析事情,我们在处理才不会偏差掉。首先不是藉由事情观察别人,也要观察自己,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平心静气,能不能客观去看事情。我们都说,一个人做人做事的能力非常重要。这句话我们常讲给别人听,我们自己做事的能力如何?在修身的过程当中,我们常说历事炼心,透过每天发生的事情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心性。而《群书治要》是不是在提升我们做事的能力跟态度,是不是?是。我们看君道当中有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就是做事很重要的态度。你听了这个人谈这个情况你就相信,没有充分了解,可能就偏颇掉。所以孔子有讲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个人所有的人都讨厌他,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不能马上判断,你要去了解一下,察就是去客观了解。众好之,所有的人都说他好,他就是好人吗?不见得,所以还要再察。

 

《论语》另外子贡又问:「乡人皆好之,何如?」这一乡的人都说他是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未可也」,还说不定。「乡人皆恶之,何如?」这一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可不可以判定是不好的人?孔子也说:「未可也。」最好是什么?乡人里面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才是好的。所有的人都喜欢他,那叫乡愿,他不得罪人,该讲的话,在大是大非面前,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他都躲在后面。这个时候整个团体、一个地区是非善恶就乱套了,然后做错的人愈来愈嚣张,没有人敢讲我,没有人主持公义。所以孔子「宁取狂狷」,狂者很进取,很有道义,该做的事他不会推诿;「狷者有所不为」,他有为有守。大家有没有经验,你在团体当中要据理力争,而且要多次去跟相关的人把这些事情谈清楚,然后你百折不挠,一次、二次、三次都不气馁,告诉自己该做的事要挺过去,不能退缩。其实退缩是一个严重的习气,我们遇到挑战,别人不是很认同我们,这个沟通的事情实在要费很多的精力,可能我们就冒一句话出来:算了,随缘。退缩不是随缘,退缩是懦弱,不敢承担。这也不是孟子教的。孟子讲,想这件事情该做,「虽千万人吾往矣」,千万人阻挡我,该做的事我还是去做。假如该做的事我不去做,哪怕面对一个穿著破衣服的人,我都觉得不敢看他,良心不安。

 

在《史记》当中有记载说,齐威王一开始即位的时候,他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然后他就忙於这些战事,对百姓就很难照顾得好,他自己也很苦恼,但是他还是很冷静的在处理政事,他也没有因此心浮气躁。他在找原因找出来,他就召来即墨的大夫,即墨在齐国的东边。结果他召来这个即墨的大夫就跟他讲,从你到即墨去治理,每一天我都听到毁谤你的话。然后我派人到即墨去实际调查,发现你一些荒田都开垦得非常好,老百姓都生活无忧,都有丰收。然后公家的事你都没有积累,都赶紧把它办妥,所以整个即墨一带都非常安宁。为什么我还是每天听到人家毁谤你?是你都没有讨好我左右的人,你没有时间来讨好他们,来求取升官的机会。你看这个齐威王很理智,他派人客观调查。封他食邑万户,就是他的薪水是享万户的薪水,这很高的俸禄。

 

另外,他又召阿地的大夫,然后就告诉阿地的大夫讲,从你去守阿地称赞你的话,每天都有到我的耳朵来。我派人到阿地去巡查,你的田地都荒掉,都不耕作,人民都非常贫穷困苦。而且赵国打到鄄,打到我们国土鄄地,你根本都不管;然后魏国取到薛陵,你也都坐视不管。你只是都拿著钱财,谄媚我左右的人,帮你讲好话。他讲完以后,当天就把这个阿大夫处以烹刑,把他煮掉了;而且所有曾经讲他好话,收他的贿赂的,全部一起煮掉了。大家一听很恐怖,你们都皱著眉头,但是你要换另外一个角度想,这样的官员已经伤害了多少的老百姓。然后齐威王带著军队从西边打退了赵军、魏军,这个时候齐国都很震撼,每一个人都不敢掩过饰非,都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结果齐国就大治。诸侯了解到这个情况,也不敢再轻易对齐国动兵,不敢欺负它,它国家团结了。

 

所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