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做事不是去求做很多,求表现。

「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做事不是去求做很多,求表现,而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他都非常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现在人为什么不能在工作当中乐於工作,得到一种欢喜跟成长?做这个事情,意义在哪里不知道。没办法,领导叫我做就做。做的时候也不知道对自身,对他人的利益是什么。假如我们做每件事都知道是利益自己跟利益他人,那做得非常起劲。比方我们现在弘扬孝道,对自己来讲,把自己的孝心唤醒。大家有没有讲《二十四孝》讲到自己流眼泪的经验?都没有。有一句话很重要,「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些故事自己都不感动,要感动别人不容易。所以一来唤醒自己的孝心,再来也是点燃他人的善心、孝心,这都是自利利他的事情。人很明白这一点,他会做得非常踏实,甚至於觉得有一个人得利益就值得了。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他对於所了解的这些道理,然后他讲话、做事、行为,他都是知道分寸的,知道为什么而做的,那这些态度就像他的身体,像他的性命一样是不会改变的。就是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已经成为他的灵魂,屹立不摇,他遇到境界不会改变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所以接著讲,「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富贵不会让他骄慢,贫贱不会让他觉得凄凉。所以从这个士人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士人,第一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第二他做什么事情很认真,不懈怠;第三他宠辱不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士人。

 

第三,「所谓君子者」,所谓的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言语非常忠诚、信守,内心不会埋怨他人,不怨天,不尤人。「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时时想著尽仁义,不管对家庭还是对社会,但是从来不会去夸耀自己。这个「伐」就是夸耀自己的意思。「思虑通明,而辞不专」,他的思惟非常通达、明白这些义理,但是他不会强势;他很明理,但是很有耐性跟人家沟通跟建立共识。这个「不专」就是不专断、不跋扈,好像全部都得听他的。这个不容易,很明理,但又很有耐性跟人家取得共识。「笃行信道」,他修养德行非常纯一、笃实,做什么事情非常实在;信道,他对圣贤之道没有丝毫怀疑。以这个为标准,然后「自强不息」,时时都是很有正气,很有使命感。「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他看起来很从容,好像也很平凡,好像很容易超过他,但是真正跟他相处以后,觉得好像德行赶不上他,会差他愈来愈远。「此君子也」,因为君子都很谦退,一般人接触他,也不会觉得他有多大的能耐,但是重在内在的提升。

 

再来,第四种,「所谓贤者,德不逾闲」。他的道德不会超越常理,他是中规中矩。「行中规绳」,所作所为都有规矩,就像《中庸》一开始就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像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从自身来讲,要时时观照言行跟经教相应。包含一个传统文化的团体、制度、决策,所有的做法,也都要以经典为依归,「行中规绳」。我们的行为,包含整个团体的做法,跟经典相违背,不只不能弘道,就反效果了。「言足法於天下,而不伤於身」。他讲的话天下人都愿意效法,而且他不会犯口过。大家希不希望这一辈子,rightnow,从现在开始「言足法於天下,而不伤於身」、「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虽然想每天积功累德,但是言行假如做错了,反而在折损自己的福德。这样的功夫不是一蹴可几的,这样的功夫我们想应该是从士人的功夫,再提升到君子,再慢慢到贤人的状态。我们在学传统文化,大家学的过程有没有挫折感?怎么这么难,学孔子这么难。你们都没有?我常有。因为一下子就以圣人的标准,这个是好现象,但是也要一步一步上去,从学士人、学君子、学贤者,再契入圣者。

 

《孝经》对这段话有很好的启示。《孝经.卿大夫章》,卿大夫是大官,一个国家的重要干部。当国家的干部或者一个团体的领导者,那分初心一定是为国家、为团体好。但是我们的人生过程当中,会有一种感觉,一开始是为团体、为国家好,可是自己德行不够的时候,反而给了团体、给了国家一些不好的影响。像我自己到小学去教书,我相信每一个走进小学的老师,有没有哪一个人说,「好!终於让我找到一个机会,能够断人慧命的时候来了,能够误人子弟的时候来了」,没有一个人是这样走向教书的路。但是做著做著,自己有些坏的习惯影响了小孩。所以有利人的心是可贵的。

 

《大学》这句话很重要,「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庶人,他也有家庭的角色,他也有责任要教育孩子,有责任要承传家道,他能不能做得好,那得回到修身为本。同样的一个为官者,一个领导者,他要能利益他人,首先一定从学规矩开始。所以孔子在《论语》最后一句有讲到,「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立」字很严肃,从自身来讲,道德才立得住!规矩学不好,是不可能有真实的学问。为什么?规矩学不好,心常常是随便,心常常是放逸,心常常是想自己不考虑别人。所以「克己复礼」,我们得把自私自利调伏了才能复礼,不然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障碍到别人。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