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我们跟圣贤差距其实没有很远,差距在哪?在心地当中。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

 

这是《汉书》当中的一段话,我们学习圣贤,首先从圣贤人的存心来学习。这一段话提到的『尧受命』为天子,他受命那一天,他没有说很高兴,自己当了天子,自己升官了。反而是什么?他坐天子位是战战兢兢,时时忧虑百姓的生活,『以天下为忧』。所以这些圣王,他接受了这个天下的委托之后,当了天子,确实时时是以天下之忧为忧。他们在接到一个使命的时候,责任的时候,他都是想著要尽这个本分。我们想一想,现在人一升官是忧还是喜?喜。你们都有升官的经验。为什么喜?加薪两百块,还说我当领导了,可以指挥别人,他们都得听我的。我们就了解到,我们跟圣贤差距其实没有很远,差距在哪?在心地当中。这个心态能转过来,凡夫可以一念之间成为圣人。那要真转过来,不能当下听了以后,一定要公天下,念念为人著想,然后出了教室的门,马上只为自己想,这样就不能保持。所以这个念头一转,转成正念,就要念念能够保持。

 

所以从这个心态,我们可以看出凡圣的差别。圣贤他看到的是道义、是本分,所以他忧,他不敢放松,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且他不只要把现在的工作做好,您看他那种责任感,他不是说我现在工作做好就好,我已经很不错,我已经很努力,他还要再为天下选一个圣王。所以他能够让几千年后的炎黄子孙缅怀他的圣德,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花了多少时间找到圣王?二十八年,为天下找到了舜王,他才安心卸下这个天子位。孟子是这些圣王的知己。孟子说,尧舜把天子位放下,就好像把一个已经坏掉的鞋子扔掉一样,一点都不会觉得可惜。因为天下的重担他都已经扛多久,终於可以卸下来松一口气。

 

讲到这里,就想到读小学的时候当班长,换人的时候难过好几天。所以权力欲望,或者名闻利养、面子,这些东西是心的累赘,会让自己的心性堕落。所以应该是提起责任,而不是变成要别人尊重我,我是领导,我是老板,我是上司,这个心态就跟一个领导者应该尽的本分是背道而驰。人往往因为一个名相,因为一个身分而产生执著,而产生要求。什么要求?我是领导,你应该怎么对我,你应该怎么尊重我。随之而来,因为执著这个身分,接著又延伸出种种要求,求不到就指责别人。像我们在学校教书会不会生烦恼?我是老师,小朋友怎么没给我鞠躬?我是老师,小朋友怎么没尊重我?所以人很多痛苦都是没明白本分,反而先生出很多的要求,所以产生这些痛苦。

 

坦白讲,老师是个因缘,主管是个因缘,是个名相而已。这个因缘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因缘我们要先把本分做好,然后又不产生执著。第一个本分做好是,比方说我在学校教书,老师是个因缘,可是我有没有具备老师的智慧、德行、能力?我自己没有具备,首先就已经自己觉得自己是老师,那我已经被自己给障碍住了。这个认知错误,哪有说我去师范学院读几年的理论,我就可以做好的老师了。所以其实每一个名相都有可能让人产生执著,而后产生要求,然后愈要求人家愈不服气。因为我们自己的本分都没做好,又去要求别人,谁受得了。比方说男女结婚,终於嫁给我了,今天开始你是我太太,我是你丈夫了,有没有?你看执著在这个丈夫,接著要求就来了。所以人要不执著,时时只想到本分,不执著在这个因缘、这个名相而去要求别人,这个真不容易。

 

你说像我们在学校教书,一个教育者首先要能自我教育,我们自己都不能自己教育自己,怎么去教别人?可是我们著在一个老师的名相,变成都在教别人没有教自己。那这个「老师」两个字就让我们落入了一个严重的习气,就是孟子讲的人皆好为人师。所以要不好为人师,就要变成圣贤人常常说的,人这一生只有一个人是学生,自己。你们都开悟了,我只是讲而已,我还没悟到。只有自己是学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师,唯有这样才不会好为人师。这个态度是治我们最严重我慢习气的妙法。你说,我教我的孩子,难道他是我的老师吗?是,他的行为是一个结果,原因是我们没把他教好。我们以前缺了什么他才会是这个结果,他也在提醒我们的不足,孩子怎么不是我的老师?但是你今天不要跑回去跟你儿子说:儿子,你从今天开始是我的老师。那你又著在一个言说相上面,我们讲的是一个态度、一个精神,每一个人事物都在让我们觉悟,所以人事物都是老师。不是那个名相说你的孩子变你的老师,你还讲给你孩子听,他都听不懂,误解了。所以依义不依语,要依每一段话的义理,把它深刻体会,而不是著在这个表相上、言说上。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